在光伏行业高歌猛进的赛道上,一场始于2022年的合作协议,如今演变成涉案金额超7亿元的法律拉锯战。大全能源作为"硅料四巨头"之一,与两家供应商的合同纠纷从一审到上诉,再到发回重审,如今案件进入二审阶段,剧情多次反转,波澜四起。
2025年10月9日,新疆大全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全能源”,SH:688303)发布关于公司涉及诉讼的进展情况的公告。
公告显示,该案件此前已经过一审重审判决,现收到一审重审原告及第三人对于一审重审判决的上诉状,二审终审未开庭审理。大全能源为该案件的被上诉人、一审重审被告,涉及金额为7.45亿元。
“联姻”之初
2022年的硅料加工合作
2022年1月,大全能源与新疆贤安新材料有限公司(下称“贤安新材”)签下了《业务合作协议》,约定了一场“分工明确”的合作:大全能源出多晶硅料这个“原材料”,贤安新材负责硅棒拉晶,其关联公司新疆登博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称“登博新能源”)则负责硅芯切割。为了让合作更稳固,协议里还加了个“定心丸”——只要贤安新材的实缴注册资本达到3349万元及以上,大全能源及其关联公司就得优先从这两家采购,相当于给了对方“独家供货权”的承诺。
当年7月,大全能源又与登博新能源签署《年度合同》,进一步细化了采购细节。在光伏硅料需求旺盛的2022年,这样的合作模式看似是双赢的选择:供应商有了稳定的订单保障,大全能源也解决了硅芯加工的产能问题。
“分手”导火索
2023年的订单骤停
好景不长,合作的“蜜月期”在2023年戛然而止。这年4月,《年度合同》到期后,大全能源没有与登博新能源续签新合同,也不再下达新的采购订单。对于两家供应商来说,这就像“合作伙伴突然断了货源”,生产线面临停摆风险。
供应商方面认为,大全能源不仅停了订单,还可能与其他供应商合作,这明显违反了《业务合作协议》里的“独家采购义务”,属于根本性违约。而大全能源则可能认为,供应商的产品质量或交付能力未达要求,才停止合作。双方各执一词,协商无果后,供应商决定“撕破脸”,将大全能源告上法庭,此后,两家原告公司多次调整索赔金额;2023年9月,原告方第一次变更诉讼请求,将索赔金额从最初的3.88亿元直接提高到19.59亿元,这场商业纠纷正式升级为“天价诉讼”。
一审判决
2024年的“部分买单”
2024年1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受理此案,大全能源进入应诉程序。焦点集中在合同是否解除、是否构成违约以及赔偿金额上。
7月,一审判决结果出炉,法院给出了“部分支持”的结论:一方面确认贤安新材与大全能源的《业务合作协议》于2023年12月31日终止;另一方面,判令大全能源赔偿贤安新材厂房租金、人员薪酬损失合计305.8万元,以及律师费10万元,总计315.8万元。但对于原告方提出的19.59亿元巨额赔偿,法院全部驳回。
这个结果对大全能源来说算是“小胜”,但供应商显然无法接受——8月,贤安新材和登博新能源不服一审判决,并提起上诉,要求撤销一审判决,改判支持全部一审诉讼请求。
二审“悬念”
2025年发回重审的
2025年3月,法院撤销了一审判决,将案件发回原法院重审。这意味着双方要重新走上法庭,之前的审理成果几乎归零。
9月原告方再次变更诉讼请求,调整后的索赔金额定为7.43亿元,新的诉讼请求包括五项核心内容:解除《业务合作协议》、赔偿登博新能源利润损失5.41亿元、支付股权转让价款1.9亿元、赔偿厂房租金和人员薪酬损失831.6万元,以及律师费319.98万元。一审法院重审判决,结果与前次类似;目前,原告方再次上诉,案件进入二审阶段,大全能源将面临新一轮法庭交锋。
大全能源在公告中表示,鉴于上诉尚未开庭审理,最终的判决结果尚存在不确定性,对公司造成的最终实际影响以后续诉讼进展为准。
纠纷背后
光伏产业链的“合作考题”
截至2025年10月,这场7亿硅料生意的拉锯战仍未落幕……这场持续两年多的纠纷,就像一面镜子照出光伏产业链的合作痛点。对于上游企业来说,独家采购协议是把“双刃剑”,既能保障供应链稳定,也可能因市场变化陷入被动;对于下游供应商而言,过度依赖单一客户则存在“订单骤停”的风险。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