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光伏:卷不动了,到了抉择离场的时候了

   2025-09-29 世纪新能源网琬麟2230
核心提示:这场集体性的“战略瘦身”背后,是光伏行业“高热度”褪去后的现实考量

2025年以来,光伏行业迎来一轮显著的“退潮期”。从国电投、中广核等央国企密集转让光伏资产,到华东重机80亿跨界豪赌黯然收场,从“玩具大王”*ST沐邦到“药企玩家”福森药业,越来越多企业选择剥离光伏业务、回归主业。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光伏行业的崛起吸引了超过70家上市公司跨界涌入,然而“跟风跨界时有多热闹,抽身离场时就有多决绝。”2025年9月22日,福森药业(01652.HK)一纸公告,以7300万元出售旗下光伏子公司,成为近期企业“逃离”光伏赛道的又一案例。

这场集体性的“战略瘦身”背后,是光伏行业“高热度”褪去后的现实考量,更是企业在市场波动中寻找生存锚点的必然选择。

副业“拖后腿”

光伏成了企业的“甜蜜负担”

对于不少跨界企业而言,光伏业务从最初的“香饽饽”变成了如今的“烫手山芋”。

福森药业已于9月19日与河南淅胜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协议,以7300万元人民币出售全资子公司河南福森智慧节能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其出售的标的公司专注于光伏系统安装与运营,拥有总装机容量约27.27兆瓦的发电系统,但在公告中,企业明确将其归为“非核心边缘行业”。剥离光伏业务后,所得7280万元净款项将全部用于制药主业的营运资金,这一操作直指“副业拖累主业”的痛点。

公告中强调,通过优化业务结构、退出非核心边缘行业,福森药业旨在整合资源、提高营运效率,提高自身竞争力,并抓住制药行业的新增长机会。

近期,类似的困境在跨界企业中普遍存在。

9月23日,*ST绿康(002868)发布公告称,计划向江西饶信新能材料有限公司出售所持有的绿康玉山、绿康海宁和绿康新能三家全资子公司100%股权。此次股权交易整体作价0元,意味着该公司正式退出光伏市场,结束了其耗时两年、亏损接近7亿元的光伏跨界之旅。

剥离光伏业务后,*ST绿康将重心重新回归动保产品等原有主业。据2025年上半年业绩数据显示,其兽药业务因销售增长,相比于去年同期毛利率有所增长。这一迹象表明,该公司主营业务或已出现一丝好转的势头。

8月6日,永和智控(002795)公告称,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曹德莅拟以3.2亿元的价格出让8%股份。永和智控控股股东将由曹德莅变更为杭州润锋,实际控制人由曹德莅变更为孙荣祥。

同时,曹德莅承诺在2025年12月20日前促成完成剥离上市公司光伏不良资产、剥离医疗板块的工作。

7月23日,振华重工(SH:600320)发布关于转让中交光伏全部股权暨关联交易的公告。本次股权转让完成后,公司不再持有中交光伏股权。

振华重工表示,为聚焦主责主业,优化配置优势资源,公司拟将所持有的中交光伏全部股权以非公开协议转让方式转让给中国城乡。

这些企业的“断舍离”,既是对光伏行业现实的清醒认知,也是对自身战略的重新定位。在市场波动与政策调整的双重作用下,对于缺乏成本控制能力和供应链管理经验的跨界企业来说,这种价格波动带来的冲击几乎是致命的,“及时离场”成为保全主业的理性选择。

受政策影响

光伏赛道的“入场券”难拿了

企业剥离光伏业务,也与政策导向的“风向转变”密切相关。过去,光伏行业靠补贴“喂大”,但如今政策重心已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这让不少不符合新方向的企业主动“出局”。

2024年以来,国家层面逐步收紧光伏项目审批,重点支持分布式光伏、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等高效利用场景,对传统集中式光伏项目的支持力度减弱。对于福森药业这类聚焦传统光伏安装运营的企业而言,政策支持的减弱意味着市场空间收窄。

此外,央国企的战略调整更是直接呼应了政策导向。国电投在公告中明确表示,剥离光伏资产是为“打造水电资产整合平台,聚焦核心业务”;近两年30多家央国企挂牌转让光伏资产,将重心转向新能源储能、氢能等政策鼓励的新兴领域。政策的“指挥棒”效应下,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光伏业务的战略价值,那些与政策方向不符、盈利前景模糊的业务自然成为剥离对象。

回归核心竞争力

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与其在陌生赛道挣扎,不如守好老本行的一亩三分地。这是近期企业回归主业的普遍心态。华东重机剥离光伏后,重新聚焦集装箱装卸设备主业,2025年上半年该业务毛利率达26.17%,成为唯一“现金牛”;麦迪科技退出光伏后,医疗信息化主业的盈利也有望回升。这些案例都证明,主业才是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压舱石”。

光伏行业看似门槛不高,实则对技术积累、运营经验有极高要求。跨界企业往往缺乏核心技术,在行业竞争加剧时难以立足。

像此前皇氏集团转让安徽绿能控制权、彻底退出钙钛矿电池业务,宁波富达终止收购晶鑫材料、放弃光伏银粉领域,都是因为缺乏技术协同能力,无法在光伏赛道持续深耕。相比之下,聚焦主业能让企业将资源集中在熟悉的领域,通过技术升级和市场拓展提升竞争力。

战略收缩

也是“止血重生”的开始

企业纷纷剥离光伏业务,并不意味着行业衰退,而是市场化出清的必然过程。当前光伏行业正经历“冰火两重天”:一方面,低效产能加速退出,跨界企业和部分中小企业黯然离场;另一方面,具备技术优势、规模效应的头部企业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高效产品的渗透率加速提升。

对于整个行业而言,这场“退烧”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告别“补贴红利”和“规模红利”后,光伏行业将进入“技术红利”和“效率红利”的新阶段。企业唯有深耕核心能力——无论是光伏企业专注技术研发,还是跨界企业回归主业创新——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立足。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第二届中国BIPV产业领跑者论坛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