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光伏这个曾因能源转型浪潮而炙手可热的产业,深陷供需失衡与技术迭代的双重漩涡,全产业链正经历有史以来最剧烈的调整 。2025年,全球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产能分别约1337GW、1088GW、1157GW、1343GW,分别是2025年和2030年全球总装机需求的2倍左右/1.6倍左右。
我国大约提供了全球85%的光伏产能;在产能利用率不足的困境下,行业早已陷入 “边生产边亏损” 的恶性循环。
价格体系的崩塌成为压垮行业盈利的第一根稻草。多晶硅、组件价格仅为巅峰时期的三分之一。价格暴跌迅速传导至全产业链,68家A股光伏上市公司2024年净利润合计亏损超256亿元,与2023年的993亿元盈利形成天壤之别,即便是龙头企业,也出现年度巨亏,硅片、电池片等主材环节毛利率甚至跌至负值。
行业出清的速度与力度同步加剧。在低效产能与跨界投机者的淘汰浪潮中,国内登记状态异常的光伏企业已超4万家,其中1500余家成立仅一年便黯然退场,超过10家跨界上市企业终止光伏业务,超1200亿规划项目被迫延期或取消。
更严峻的是,企业融资渠道同步收窄。IPO阶段性收紧使得光伏企业上市数量锐减,在2024年,沪深两市共计23家光伏公司公布了IPO项目进展,其中15家光伏公司终止IPO,仅有3家企业成功上市。二级市场反映强烈。
在光伏行业增长承压、储能市场加速爆发的行业变局下,连续七年累计亏损超9亿元的琏升科技试图以一场重大资产重组押注未来。但根据最新公告,琏升科技筹划近半年的重组计划还是终成泡影。
7年半连亏9.3亿
跨界光伏屡败屡战
琏升科技成立于2004年,2010年借壳三五互联实现上市,是中国首家基于“云计算”的企业信息化服务类创业板上市公司。
自2022年起跨界聚焦HJT电池赛道,试图以技术迭代抢占光伏市场份额。公司累计投入超40亿元,布局眉山8GW、南通12GW(一期3GW)生产基地,其HJT电池量产效率达26%,处于行业前列。在市场拓展方面,2023年,琏升科技HJT电池销售收入6380万元,2024年,琏升科技分别与国晟科技、华晟系签订1.45亿片硅片采购及700MW电池片销售、1.8亿片硅片及1GW电池片采销合同等。但受行业价格战及产能爬坡影响,订单履约率不足,未能全部转化为实际盈利。
当前,光伏行业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瓶颈期,一批跨界企业也纷纷选择离场,但琏升科技并没有退缩,可以说是屡战屡败,但屡败屡战。不过,在新能源行业中,并不是只要勇往直前就能获得成功。
据悉,琏升科技当前已连亏7年半,自其跨界光伏后,业绩并未好转。2018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琏升科技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3.46亿元、-2.57亿元、-0.69亿元、-0.25亿元、-0.32亿元、-0.40亿元、-1.10亿元、-0.50亿元。归母净利润累计亏损高达9.3亿元。

琏升科技业绩(来源公告)
在业绩连年亏损的同时,公司债务压力也不断加剧,2023年以前,琏升科技的资产负债率并未披露,根据其近三年的资产负债率,截至2025年6月末,琏升科技的资产负债率已攀升至76.69%,财务风险凸显,此次收购终止无疑让公司的发展雪上加霜。

琏升科技资产负债率
光伏行业看似门槛很低,实则对于技术和资金要求都比较高,也是一个“烧钱”的行业。琏升科技在光伏行业刚刚摸到门槛,其异质结也具备了一定市场名声,可是看到光伏行业不景气,储能市场迎来大爆发,便又想要“追热点”,去做储能。但储能也是需要技术的行业,如何快速入门?最好的办法就是收购!
收购兴储世纪
试图通过“光储一体化”自救
为何选择收购兴储世纪,琏升科技也是深思熟虑。从自身业务看,琏升科技的光伏主业 2024年其光伏产品毛利率暴跌至-27.08%,产能利用率仅31.4%。
而根据目前兴储世纪披露的近两年业绩,其2023年赚了0.76亿,2024年未经审计净利润达1.92亿元。

据悉,兴储世纪其在巴基斯坦等海外光储微电网市场占据30%份额,链升科技收购后既能快速改善财务报表,其光储集成能力还可与琏升科技的电池技术形成互补,通过“光伏+储能”闭环提升产品附加值,对冲光伏组件价格下行风险。
从行业趋势看,2025年光伏政策调整后,“强制配储”退出使光储协同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光伏企业若无法通过储能提升项目经济性,将难以在市场化竞争中立足。与此同时,全球储能市场正处爆发期:2024年中国储能系统出货量达170GWh,同比增长146%,东南亚、中东、非洲等海外需求激增。琏升科技通过收购可借助兴储世纪的微电网技术,实现光伏与储能深度耦合,降低度电成本15%-20%,在工商业分布式市场建立差异化优势。
技术与市场维度的机遇同样关键。储能领域钠电技术突破(成本较锂电低 30%以上)为价格敏感的新兴市场提供了适配方案,而兴储世纪已在“一带一路”国家布局离网光储项目,其全球首个200MWh钠电储能示范项目,与琏升科技的HJT电池结合可形成“低成本、高可靠性”的光储解决方案,助力抢占新兴市场先机。
资本运作层面,面对75.14%的资产负债率和11.8亿元有息负债,琏升科技采用“发行股份+现金支付”方案,既避免大额现金支出加剧资金压力,又通过控股股东参与配套融资传递转型决心——本质是用光伏存量资产换取储能增量价值。若重组成功,公司有望从“单一电池制造商”转型为“光储系统服务商”,估值逻辑也将从周期股转向成长股。但随着其重大资产重组终止,琏升科技的“算盘”也被打翻了!
重大资产重组失败
交易价格等核心条款未达成一致
回溯2025年4月,琏升科技已公布这一收购计划,但是经过5个多月,最终还是未能达成一致。
10月15日,琏升科技公告,公司原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兴储世纪69.71%股份,同时向海南琏升科技有限公司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鉴于交易各方未能就交易价格等核心条款达成一致,经审慎研究并与交易对方协商,公司决定终止本次交易事项。

琏升科技对于终止的原因,给出了直接而明确的解释:“鉴于交易各方未能就交易价格等核心条款达成一致,为切实维护公司及全体股东利益,经审慎研究并与交易对方协商,公司决定终止本次交易事项。”
同时,琏升科技称,公司终止本次重组事项是经公司审慎研究和充分论证后作出的决定,不存在公司及相关方需承担相关违约责任的情形。
琏升科技表示,目前,公司生产经营正常,各项业务稳步推进中。未来公司将继续围绕既定的战略目标有序开展各项经营管理工作,在合适的时机与条件下积极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持续提升公司经营业绩,切实维护广大股东利益。
根据琏升科技此前披露的公告,此次交易还涉及中兴系。据悉,中兴维先通持有兴储世纪22.0952%股权,中兴发展持有11.7841%股权,侯为贵直接持有1.473%股权。“中兴系”合计持有比例超过35%。
并购仍是捷径?
跳出 "试错循环" 的关键逻辑
不过,宣布终止对兴储世纪的收购计划后,琏升科技总经理、财务总监杨苹10月15日在投资者说明会上针对投资者的疑问,表示根据公司当前经营情况,并购仍是公司扩展经营规模、提升经营业绩及抗风险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外部政策环境也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等渠道提升上市公司经营质量和投资价值,推动上市公司更好地创新和发展。公司仍会积极关注相关机会。
当*ST 绿康以0元转让光伏资产、永和智控五折甩卖光伏股权成为跨界者离场的常态,琏升科技在收购兴储世纪失利后仍坚守并购战略的选择,折射出光伏行业深度调整期里中小跨界玩家的生存挣扎与战略执念。
光伏寒冬下的行业分化早已泾渭分明:一边是4万余家光伏企业登记状态异常、项目搁浅的惨烈出清,另一边是头部企业聚焦N型电池、光储协同等高端领域的并购整合,印证了并购成功的核心逻辑在于 “技术互补而非盲目扩张”。
或许对于琏升科技这类转型未久的跨界企业而言,并购仍是弥补技术短板、完善产业链布局的捷径。毕竟在N型电池渗透率已升至80%的技术迭代浪潮中,单靠自身积累突破的窗口期正不断收窄,而以兴储世纪为代表的光储资源,恰是契合行业 “光储协同” 主流趋势的优质标的。
但现实困境同样不容忽视:跨界者普遍面临的 “资金—技术—整合” 三重枷锁尚未解除。棒杰股份因光伏业务导致逾期债务占净资产290%的教训,警示着资金链的脆弱性;皇氏集团100亿TOPCon项目因技术缺失半途而废,暴露了跨界并购的核心痛点;行业估值体系的崩塌,让永和智控们的资产缩水与交易对价分歧成为并购谈判的常态。
光伏行业的出清并非全行业衰退,而是低效产能与投机资本的退场,政策仍为优质资产整合留下空间。但对琏升科技而言,后续并购必须突破三重迷局:其一需避开 “重规模轻技术” 的陷阱,寻找与自身HJT路线真正协同的标的;其二要破解资金困局,在行业融资收紧、跨界企业授信受限的背景下,需搭建更稳健的资金平衡方案;其三得建立整合能力,避免重蹈奥维通信因投后管理分歧终止重组的覆辙。
这场跨界 “追光” 的并购持久战中,勇气早已不是核心竞争力。琏升科技的下一次出手,能否跳出 “收购、失利、再寻标的” 的循环,关键在于能否在行业分化中找准技术锚点与协同逻辑。
这不仅是其自身破局的关键,更是无数仍在 “寒冬” 中坚守的光伏跨界者的生存答案。
微信客服
微信公众号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