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一场被新能源电站“毁掉”的3000公里青甘旅程(二)

   2025-10-27 世纪新能源网红轴1530
核心提示:沿途光伏光热电站密集亮相,甚至能见到罕见的熔盐储能光热电站

上一期从东北跨越千里抵达西宁,刚适应高原气候就被国电投热电厂“唤醒”工作模式,沿途邂逅了日月山风电场的首批风机,还饱览了青海湖的生态美景与茶卡盐湖的阴天意境,却遗憾错过茶德高速旁的光伏电站。接下来的行程将从德令哈出发,直奔大柴旦翡翠湖,更关键的是,沿途光伏光热电站密集亮相,甚至能见到罕见的熔盐储能光热电站,这场“被迫营业”的巡礼之旅将干货升级!【一场被新能源电站“毁掉”的3000公里青甘旅程(一)】

DAY2

德令哈600公里疾驰敦煌

光伏光热电站集群崛起

经过一夜的休整,第二天一早,乘车奔向第一站——大柴旦翡翠湖。

晨雾尚未散尽,汽车沿天峻西路向西行驶,缓缓驶入西莎线。公路两侧的树木成排矗立,恰好挡住了远方的视线。行至途中,每隔几百米,树影间便会露出一个小“豁口”。就在第一个“豁口”闪过的瞬间,隐约瞥见远处山脚下,似有一排光伏组件在雾中若隐若现;正想凝神细看,视线却瞬间被树木重新遮蔽,只能耐着性子等待下一个“豁口”出现。终于,在一处稍大的“豁口”前,及时按下快门,抓拍下了一组画面。

在近处,三个黄色的光伏路灯,伫立在光伏电站园区的“金光大道”上。再向远方,可见一排排组件阵列,覆盖着广袤的荒漠。这个光伏电站的出现,或多或少弥补了昨晚错过那两个光伏电站的遗憾。

汽车继续在雾气笼罩的朝阳中快速前行,渐渐地,组件阵列被近处的矮山挡住,取而代之的则是一座座高压、特高压输电塔。

目之所及,满眼尽是高压、特高压输电铁塔

收起相机,正准备靠座小憩,无意间抬眼望向车外。伴着汽车的疾驰,输电铁塔旁忽然掠过一个烟囱状物体,顶端还绕着一圈黑纹。难道是融盐储能电站的吸热塔?慌忙掏出手机快速抓拍,可没等看清细节,那“烟囱”便已随着车速,迅速淡出了视线。

果不其然,眼前这处设施,正是平日里难得一见的熔盐储能光热电站。

它隶属于青海中控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是该企业旗下装机容量50MW的青海中控二期项目。项目配备27135面定日镜,每面面积20平方米,可依托气象数据实现自动跟踪功能;这些定日镜能精准将太阳光汇集至吸热塔,以约565℃的高温加热10093吨熔盐,进而实现7小时持续储能。投运后,该电站每年可向8万余户家庭供应稳定的清洁能源,为西北新能源布局注入关键力量。

青海中控50MW塔式熔盐储能光热电站俯瞰图(中控供图)

不过,这份“领先”的背后,是十余年扎根戈壁的艰辛探索。

2011年,青海中控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在德令哈正式成立。2013年7月5日,公司一期10MW光热电站顺利投运——这不仅是我国首座光热电站,更是全球第三座规模化储能塔式光热电站,一举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2015年,为提升储能效率,青海中控一期项目启动熔盐改造;2018年,二期50MW光热示范项目成功并网,2019年4月17日实现满负荷运行。从最初面临光热技术“卡脖子”困境,到如今电站设备国产化率超95%,该项目不仅为我国熔盐储能光热电站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更成为全球首个达产的塔式熔盐储能光热电站。

稳定运行成果同样亮眼:2022年青海中控二期年发电量达1.464亿kWh,2023年增至1.524亿kWh,2024年实现1.402亿kWh,连续三年圆满完成发电量目标,展现出强劲的能源供应能力。

如今,项目布局仍在加速。由青海中控母公司浙江中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青海中控德令哈350MW光热发电示范(试点)项目,其可研报告已顺利通过审核,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再创行业新标杆。

青海中控二期相邻的光伏电站(百度地图)

从百度地图中可见,青海中控二期被一片光伏电站环绕——这片光伏场区,正是我们离开德令哈清晨途中瞥见的那处。事实上,青海中控二期所在的德令哈西出口光伏光热产业园,绝非单一电站的“独奏”,而是已形成光伏、光热、储能、制氢一体化的产业基地。

放眼望去,园区绵延数十公里,汇聚了青海中控、中广核、华电、国电投黄河公司、青海众控、中车集团、东方日升、华能拓日、协合光伏等十余家企业的电站项目,形成多元业态协同发展的能源产业集群。

德令哈西出口光伏光热产业园(百度地图)

根据不完全统计,德令哈西出口处光伏光热产业园装机总量(含投运、在建及规划项目)已突破10GW。需特别说明的是,受时间及信息来源限制,下表内容仅为新能源爱好者估算参考,若与事实存在出入,以各企业官方公布信息为准。从目前初步核算来看,该产业园已投运装机量远超3GW,若叠加在建、规划装机量,总光伏装机规模将超10GW——这一规模无疑彰显了德令哈在光伏、光热领域的突出地位与重要性。

再回到旅程,汽车经过一段时间的疾驰,路边指示牌显示,距离大柴旦,只有14公里的距离了。这也就意味着,大柴旦翡翠湖,将如约而至。

翡翠湖的天气,比茶卡盐湖更加糟糕。天空被阴云笼罩,凛冽的狂风裹挟着细密的冷雨,不住地扑在身上。

问司导小飞:“这儿的天气总是这么糟糕吗?”

他笑着摇头:“我每5天跑一趟这条环线,今年到现在,遇上这种天气也就这第二次。”

好吧,多少有些“中大奖”的意味了。

阴雨下的盐滩

撑伞走在盐滩边的步道,放眼望去,只有地平线与阴云相接的地方,能瞥见一线稀疏的戈壁草木;余下的,便全是望不到边际的盐滩,白得晃眼。

大风吹过盐湖平坦的地势,没有半点遮挡,更加放肆。更恼人的是风向还时不时骤变,把伞骨一次次掀翻。就这样,体感温度被迅速拉低至10℃,穿上的加厚外套,也被狂风打透。

约莫走了10分钟,眼前广袤的平地上,忽然铺开一个个天然水池——有的泛着温润的深绿,有的沉着眼底的墨绿,有的映着浅浅的天蓝。即便风还急、雨还冷,能撞见这样的景致,也算是意外的补偿。再往前挪几步,将同一个小盐湖换个角度再看。方才藏在阴影里的蓝,此刻竟透着光;刚才没注意的绿,转头便晕出了层次。直到这时,才真正懂了儿时语文老师口中所说的“移步易景”,究竟是怎样一番鲜活的意境。

当狂风掠过湖面,泛起粼粼波光,虽然与大多数人拍下的恬静影像处于两个极端,但也为原本宁静的湖水增加了一些生机,倒也算是与众不同的存在,与岁月静好的标准翡翠湖到此一游照片相比,反而更让人心生欢喜一些。毕竟,9个月才能赶上两次的坏天气,才会让大自然呈现这样的景观,正因其稀缺,才更显难得与珍贵。

折返途中,竟意外撞进一份惊喜。

这片连风都带着萧瑟的荒芜盐湖上,没有半点鲜活气息的盐碱地里,偏偏有一簇芦苇,执拗地扎下了根。成为这趟旅程里最富意境的自然景致,没有之一。若要为这簇芦苇寻个模样,与其说它像一位坚守此地的守卫者,不如说更像一名静静伫立的等待者。

是在等待一阵恰好的风,邂逅一汪偶然的雨,抑或是某个发现并珍视它的旅人?无从知晓,只觉这份不言不语的等候,反倒为这片苍茫盐滩,添了层说不清道不明的温柔韵味。

拖着几乎冻僵的身子,总算挪回了车里。身上的寒意随着温度的上升在缓缓减弱,脑海里却不断回放刚才的种种。

被狂风搅碎的湖面波光、在盐碱地里倔强挺立的芦苇、冷雨里愈发鲜明的翡翠色水洼,那些与平日截然不同的狂暴景致,有些意思。

这般际遇,分明是“不虚此行”最好的注脚。原来大自然不必总以“岁月静好”示人,当它卸下温柔滤镜,露出原始而粗粝的模样时,那份不加修饰的力量,才更让人由衷地心生敬畏。

再从卫星角度欣赏一下大柴旦翡翠湖,鬼斧美景,就凿刻在广袤的柴达木盆地北缘,几十个各色盐湖,散落在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如一个个调色盒格子。虽然步之所及,不到全景五分之一,但同样震撼强烈。

虽然在2个小时时间内饱受风雨侵袭,但心灵却被平坦的土地、盐湖的波光、远山的巍峨、火车的绵延交织成的一幅绝美画卷深度洗涤,竟也心生一丝不愿离去的羁绊。

中午时分,在大柴旦饭馆简单吃了一顿午餐,外面又下起了雨,将地面全部打湿,这时不禁有些庆幸,刚刚在翡翠湖的雨量,实属恩赐,如果是当下的雨量,怕是早已被淋成落汤鸡。

饭后,慢步走到饭馆门口,原本是想看一下雨势如何,不经抬头望眺间,只见云隙间一座雪山若隐若现,巍峨宁静,睥睨众生。平日里常常挂在嘴边的“高耸入云”大多都属于文学化夸张,而眼前的这一幕,才是这个词的“正主”。

这座山,大抵属于祁连山脉的分支——柴达木山。柴达木山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山峰海拔多在4000米至5000米之间,受青藏高原隆起和冰川作用影响,山峰普遍具有高寒地貌特征。每一道山棱都书写着时光的重量,常年冰雪不化,为山河“留白”,静静浸润着每一片土地,汇聚成流,化身三江源头。

汽车驶上柳格高速,继续北上,虽然从德令哈出来,已经行驶了200公里,但接下来的路,还有400公里,这也是最忙碌的一天,单日行程600公里。奔袭。

也不知行驶了多久,只觉得有些疲惫。当车行驶到柳格高速嗷劳额肯附近时,车停了下来,稍作休息。

司导小飞介绍:“这是大环线最美公路,大家可以拍照。”

两条公路如银练劈开黄褐色的戈壁,笔直地向天际延展,似要将天与地的边界生生穿连。两侧的荒原苍莽无际,沙砾与疏疏落落的草株,把“荒凉”二字刻进每一寸视野,天地间静得只剩公路向前的执拗。

远处,祁连山脉的支脉如浓墨在灰蒙天幕下晕开,像屏障,更像挑战。山岩的褶皱是岁月凿下的刻痕,没了积雪覆盖,反倒更显大地苍劲本真。

公路侧畔,银灰色的太阳能装置静静伫立,像荒漠里孤独的哨兵,在黯淡光线下泛着冷寂的金属光泽。偶有车辆或行或停,给这近乎凝固的天地添了星点人间动静。游客下车留影,仰头望山、低头看路,似要把大西北独有的壮阔一股脑收进眼里,刻进存储卡。

整条路把西部的荒凉、公路的延伸感,还有人与自然在浩渺天地间的对峙与相融,都凝在了这帧画面里。

最美公路,据说媲美U型公路

图源:百度地图

又过了1个小时左右,汽车驶过花海子,进入甘肃地界,此次由于小憩了一会,错过了进入甘肃的第一个光伏+光热电站。

该电站位于海拔3000米的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是国投阿克塞新能源有限公司打造的汇东光热+光伏项目,于2024年11月29日全容量并网发电。该项目总装机750MW,其中光热部分110MW,光伏部分640MW。其中光热部分是国家首批“沙戈荒”项目中规模最大的塔式光热项目。

国投阿克塞新能源有限公司汇东光热+光伏项目(百度地图)

该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6.5平方公里,光热部分安装11960面国内首创的五边形巨蜥式定日镜,建设一座高约200米的吸热塔。形成了“光热+光伏”智能耦合发电模式,白天日照时段光伏发电系统供电;夜间光伏发电间歇时,由储存罐中的熔融盐继续发电,实现24小时绿电供应。

图源:国投供图

继续前行15公里左右,一幕壮观的景象出现在汽车左侧。

公路向远方延展,护栏整齐地沿公路排列。公路旁是广袤苍凉的荒漠,大地裸露着荒芜的肌理。远处的地平线上,一排白色的风力发电机依次矗立,叶片在朦胧的浅灰色天空下若隐若现,像是专程埋伏于此的奇兵。

眼前的风力发电机数量颇为可观,与以往见过的山坡风电场不同,这里的风机并未呈现杂乱排布的模样,它们以格外整齐划一的姿态,沿着平地东西走向呈一字排开,视觉上既规整又富有秩序感,与自然环境形成了一种错落而协调的呼应,且气势不俗。

东西向隐约可见的道路,就是风机排列的方向(百度地图)

为确定这座风电场的具体信息,前前后后着实花费了不少时间。

最初从一张照片里捕捉到“中国华电”的字样,便初步锁定这是华电旗下的项目。顺着这条线索搜集资料,很快查到一处装机66台、总容量99MW的风电场信息,看似有了方向。

可随后又在照片中发现,部分风机机身上印着金风科技的LOGO——这说明这座风电场或许并非单一主体参与,金风科技大概率也在此布局。为验证这一推测,索性在卫星图上逐台清点风机总数,最终数出共126台,显然与此前华电66台的信息无法完全匹配。

接着进一步查询金风科技的相关项目,确认其在此区域确实安装了27台风机。可27台加66台仅93台,与卫星图上126台的总数仍差36台。带着这处关键差异继续深挖信息,终于找到关键佐证资料(即下图所示内容),也彻底厘清了脉络。这座风电场,正是阿克塞当金山风电场。

统计风机总数却发现为139台,在卫星图上数个数时数错了?卫星照拍摄时,风机还没有建成?各种猜测后,发现中节能16台项目预计2026年竣工,139-16=123台。数对上了!

金风风机(左)、华电风机(右)

这篇文章的诞生,其实耗去了不少心力。从3000公里路程里攒下的上千张照片,全是光伏电站与风电场的影像,而要逐一厘清每处项目的归属,难度远超预期。

为了让每处表述都经得起推敲,单是核实一张照片的项目信息,就得先敲定它的地理坐标,再切换到卫星“上帝视角”里一点点比对。可不少项目在卫星图上模样相近,要从中精准甄别,又得额外耗上许多功夫。偶尔为了验证照片场景与搜集到的项目信息是否匹配,连丈量项目占地面积、测算与周边城市的距离这类细致活,也都一一试过。常常觉得,这哪里是在写稿,反倒像握着蛛丝马迹侦破一桩桩“案件”。

没错,文中几乎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藏着这样一套繁琐的流程——有时一张图表的呈现,背后就是近四个小时的打磨。

接下来,汽车进入山脉,沿着红格线公路(G215)顺着蜿蜒的山道,驶向敦煌。

百转千回的红格线公路(部分路段)百度地图

公路两侧是苍茫的荒漠山峦,黄色的“避险车道前方500m”标志格外醒目。前方即将驶入连续下坡的盘山路段,大型货车若长时间频繁刹车,极易出现刹车片过热甚至炸裂的危险,而避险车道,便是为这类危急状况预留的“生命通道”。

汽车朝着山脉深处驶去,随即进入了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连续42公里的长下坡在山道间延展,望着这曲折又漫长的路段,心头不禁掠过一丝紧张,只能全神贯注地循着山道,谨慎向敦煌的方向进发。

也不知经过了多久,汽车终于驰出盘山公路,抵达阿克塞长草沟公安检查站。此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经过检查站,路边一座座高大的输电铁塔组成队列,像是欢迎远道而来的游客,更像是在提醒人们,青海新能源外送的“江湖地位”和支持东部地区发展的决心。

随后将要经过一处名为“石油小镇”的景点,前文说过,对这些近代人文景点先天免疫,并没有进入游玩。

稍作修整后,继续奔向敦煌。途经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时,其实红格线经过一组光伏电站集群,但是不知小憩还是距离太远,并没有留意到,按照前文惯例,一并补上。

这处光伏电站集群,位于阿克塞工业园区光电产业园。其中绝大多数为正泰新能源的光伏电站,正泰新能源采用地域建厂的布局方式,在酒泉市布局了2GW高效晶硅组件及2GWTOPCon电池片生产线,项目所用组件全部由酒泉基地供应,带动了当地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

该园区还有阿克塞锋电的100MW光伏电站,与正泰新能源组成了近500MW的光伏装机量。

值得一提的是,陆泰200MW项目,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展示出新能源人可爱的一面。在卫星图上放大后,一眼就能看见他们的用心。正泰新能源以光伏组件为“画布”,在这片戈壁上“画”出了完整的甘肃地图。这其中既有对土地的深情与情怀,也藏着一份落在清洁能源事业里的温柔祝福,看得人心里暖暖的。

正泰新能源,在组件上“画下”甘肃地图(百度地图)

顺道说一下,无独有偶,之前无意间同样在青海发现了一个同样拥有“有趣灵魂”的光伏电站,没等查询其所有者,其就已经“自报家门”——中国石油。

百度地图

继续前行,一个路牌出现在面前,上写着“阳关欢迎您”,一种历史的沉重感瞬间加身。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没错,千年前让王维落笔抒怀、让无数旅人牵念的阳关,正是这里。

据考证,王维写下《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时间约在公元737年,彼时正值唐朝经营西域的鼎盛时期。回溯唐朝对西域的管控脉络:公元640年(唐太宗贞观十四年),朝廷平定高昌国后,率先在其都城高昌城(今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设立安西都护府;至公元658年,又将都护府治所迁至龟兹(今新疆库车市),进一步强化对西域的管辖。而王维作诗的“渭城”,便是如今的陕西咸阳市渭城区;诗中“元二”出使的目的地,正是远在西域的安西都护府。至于阳关,正是当时中原前往西域的两大必经关口之一。另一座,则是位于阳关以北的玉门关。

若顺着历史长河逆流而上,越过隋、南北朝、东晋、西晋与三国的烽烟,便抵达了更早的汉朝。公元前121年,大汉“军神”霍去病两度率军发动河西之战,成功打通了河西走廊。这不仅是他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更是汉朝由盛转强的重要里程碑:此战不仅解除了匈奴对中原腹地的长期威胁,更彻底打通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核心通道。

《汉书・西域传上》曾明确记载:“其后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据两关焉。”这段文字清晰勾勒出战后的治理布局:霍去病击败匈奴后,汉朝先在河西设立酒泉郡,随后迁徙百姓充实边疆、推进开发;后来又陆续增设武威、张掖、敦煌三郡,四郡自东向西呈带状排布,共同筑牢对河西及西域的管控根基。其中,敦煌是四郡中距离西域最近的一座,而在敦煌城西,玉门关与阳关两座关口遥遥相对,牢牢扼守着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冲,抵御外来部族的侵扰。

到了公元前60年,汉朝再进一步,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正式设立西域都护府,将对西域诸国的统辖与管理纳入更系统的治理体系中。

玉门关、阳关,锁住丝路咽喉(百度地图)

2145年后的今天,眼前依旧黄沙漫漫,风声在耳畔低吟掠过,想起千年前阳关内外的驼铃与离歌,心底不免生出几分唏嘘感叹。

汽车继续前行,此时距敦煌仅有50公里左右的路程了。不久后,汽车停在另一个近代人文景点——丝路遗产城。同理,并没有游玩的兴致。走下汽车,活动筋骨。再将目光投向之前路牌指向的“敦煌光电园区”方向。光电园区,自不用问,必是光伏、光热相关的新能源电站园区。

由于将近傍晚,距离较远,加之有铁路线遮挡,视线不是很好。借助手机远摄功能,终于看到了一个熟悉熔盐储能电站吸热塔的身影。从其露出半个“身子”上的字样可以得知,它的主人是首航高科。

这是国内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GW级太阳能发电示范基地——敦煌光电产业园,园区负责人早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园区吸引了国家能源集团、华电、国投、中节等大型国内外新能源企业及首航高科、大成光热等高新技术企业35家入驻投资,新能源装机容量已达到2.46GW,全年发电量可突破20亿kW·h,年产值近17亿元。

体量惊人的敦煌光电园区(百度地图)

园区内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我国首座百兆瓦级塔式光热电站——敦煌首航100MW熔盐塔式光热电站,该电站由首航高科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设计研发并投资建设。占地面积相当于780个足球场,由1.2万面镜子组成,每面镜子采光面积为115平方米,将万束阳光汇聚到圆心一座260米高的吸热塔,场面蔚为壮观。

在对园区内主要电站项目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后,发现其中不仅有常见的塔式光热电站,还出现了线性菲涅尔式光热电站的身影。

园区内兰州大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温熔盐线性菲涅尔光热电站,以熔盐作为集热、传热和储热的统一介质储热时长达15小时。这意味着在正常天气条件下,具备了24小时持续发电的能力,年发电量可达2.14亿kW·h,打破了传统太阳能发电受昼夜和天气影响的局限。发出的电力稳定可靠,具有同步发电机的特性,能够为电力系统提供转动惯量,可以参与电网调峰、一次调频和二次调频,在电网高峰时段实现调峰发电,并具有优良的调节性能,是可以完全替代火电、极具发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

兰州大成线性菲涅尔50MW光热电站(网络)

线性菲涅尔光热电站采用平面反射镜阵列动态追踪太阳,将阳光聚焦至高位集热管。与传统塔式/槽式技术不同,其反射镜为一次反射镜,可直接将光线聚焦至二次反射镜(CPC),减少设备复杂度。聚焦后的光线加热熔盐介质至550℃,随后通过储热系统储存热量。当需要发电时,熔盐释放热能产生蒸汽,驱动涡轮机转动并带动发电机发电。这种技术较传统塔式、槽式技术减少30%占地面积,且平面镜结构降低了安装与维护成本。

汽车趁着夜色驶入敦煌市区,终于为当日600公里的长途奔袭画上句号。这无疑是此行最舟车劳顿的一天,没有之一。

转场至敦煌沙洲夜市,西北特色小吃的香气扑面而来。西北特色小吃的香气就裹着鲜活的烟火气扑面而来:烤羊肉串的焦香、酿皮的酸辣、甜醅子的醇甜,混着人声热闹,瞬间勾动了食欲。一口热乎吃食下肚,暖意从胃里慢慢漫开,满身的疲惫便被这烟火气渐渐揉散,连消散的“元神”都跟着慢慢回笼。

漫步敦煌街头,更觉一种罕见的恬静漫了开来。这里没有大城市的行色匆匆,节奏不慌不忙,时光走得舒缓惬意,连吹过耳畔的晚风,都裹着几分让人卸下紧绷的松弛感,像是在轻轻安抚旅人一路奔波的辛劳。 

###未完待续##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第二届中国BIPV产业领跑者论坛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