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港交所披露信息显示,海辰储能的港股招股书状态转为“失效”。据悉,这是今年以来第二家招股书失效的储能企业。
不过,招股书失效并不等同于上市终止,根据规定,若企业能在3个月内更新财务数据并重新递交,仍可延续上市进程。此次“失效”更像是一次中场暂停,留给海辰储能的是补考机会,也是“反思时刻”。
成立于2019年12月的海辰储能,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129.17亿元,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228%,成功扭亏为盈,毛利率也从2022年的11.6%稳步提升至2024年的17.9%。
在出货量方面,海辰储能同样表现突出,2024年企业储能电池出货量达35.1GWh,近三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67%,根据灼识咨询数据,其锂离子储能电池出货量已跻身全球第三;Infolink数据显示,海辰储能位列2025上半年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第二名。企业的估值也是“水涨船高”,达到近30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海外市场正成为海辰储能重要的增长引擎。2024年,公司海外业务实现营收超37亿元,占总收入比重从2023年的1%大幅提升至29%,海外毛利率维持在42.3%的较高水平。自2021年底开始,海辰储能累计出货量已达100GWh;进入2025年,公司继续加快国际化布局,在沙特、巴基斯坦、德国等地接连签下超过40GWh的储能订单,海外拓展步伐持续加快。
然而,在这些亮眼数据的背后,海辰储能仍面临诸多挑战与隐忧。
隐忧一:盈利问题与低价竞争
首先就是企业的盈利问题。尽管企业2024年净利润达到2.88亿元,但细究发现,其中政府补助高达4.14亿元,远超净利润本身,若剔除政府补助这部分“输血”,公司实际则处于亏损状态。
此外,海辰储能也深陷“低价竞争”争议的漩涡。
9月16日,海辰储能以73~75美元/千瓦时的超低价中标4.9GWh沙特储能项目,这一价格接近国内成本底线,也创下中国以外全球储能报价的新低,引发行业对其“恶性低价竞争”的质疑。
从招股书数据来看,企业的储能电池平均售价已从2022年的0.8元/Wh骤降至2024年的0.3元/Wh,降幅高达62.5%。并且其国内毛利率也是低的惊人,2024年企业国内业务毛利率仅为8.1%,远低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海博思创等企业。
从国内“卷”到海外,海辰储能试图通过价格优势快速抢占市场份额,但这一策略能否持续发展令人担忧。
隐忧二:研发费用与专利问题
当前,海辰储能较为棘手的无疑是与宁德时代之间的“专利大战”。公开信息显示,2023年以来,宁德时代已经多次出手“狙击”海辰储能。
2023年9月,宁德时代起诉海辰储能创始人吴祖钰违反竞业协议,后者最终支付了100万元违约金。2025年6月,宁德时代以“不正当竞争”起诉海辰储能及多名高管,索赔金额约1.5亿。2025年7月,其前高管冯登科因涉嫌侵犯商业秘密,被警方采取强制措施,目前案件仍在调查阶段。一系列诉讼不仅会消耗海辰储能的资金与精力,更对企业技术原创性与商业信誉提出挑战。
与此同时,公司的研发投入与专利产出之间的“反差”也引起行业人士质疑。
根据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企业行政支出共计21.53亿元,但是其研发支出却只有12.12亿元,不到行政支出的70%。相比于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等保持在5%以上的研发费用率,企业2024年的研发费用率仅有4.1%,相对较低。
但在招股书中,海辰储能却提及截止到2024年12月31日,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提交了3997项专利申请,已获1993项专利授权。
研发投入是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海辰储能在研发投入并不突出的情况下,专利数量却快速积累,这种“反差” 引发市场质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在储能行业中的长期竞争力。
隐忧三:应收账款、负债率“双高”
除盈利模式受疑外,海辰储能还面临应收账款高企与负债率攀升的双重压力。2022至2024年,企业的贸易应收款项从2.23亿元激增至83.15亿,相当于2024年营收的64%,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也从不到30天延长至186天,回款能力明显减弱。
另一方面,公司资产负债率高达73.1%,流动比率为1.3,低于行业警戒线。财务成本从2022年的6473万元增至2024年的3.36亿元,形成不小的财务负担。
当前,海辰储能正面临其发展历程中最关键的一役。尽管公司以“黑马”之姿迅速跻身全球储能出货量前三,营收突破百亿大关,但此番IPO招股书的“失效”,更暴露出其亮眼成绩下的深层隐忧,经营模式、盈利模式、专利纠纷等依旧是企业IPO路上的阻碍,能否在补贴之外建立持续盈利能力,如何平衡扩张速度与资金安全等,将成为其能否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的关键。
未来三个月,海辰储能能否抓住这段资料补充窗口期,清晰回应市场对盈利、财务、专利等核心问题的关切,扛住压力再次冲刺IPO,我们拭目以待。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