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RE+2025美国国际太阳能展、国际数字能源展等接连开幕,成为了储能新技术的“秀场”。南都电源、欣旺达、中创新航等企业纷纷亮出392Ah、588Ah、684Ah等大容量电芯产品,比亚迪更是首发了搭载2710Ah巨型刀片电芯的14.5MWh储能系统“浩瀚”……这些都在表明,储能“大电芯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而市场的反应则更为直接。2025年7月,电工时代发布了628Ah磷酸铁锂电芯物资采购的招标公告,其中显示企业将采购76823颗628Ah磷酸铁锂电芯,总规模为154.383MWh。
与此同时,大电芯的推广应用也有了进展。9月8日,全球首个基于628Ah储能电池的400MWh储能电站实现一次性送电成功,实现了628Ah大电池在全球百兆瓦时级电站中首次实现大规模商用。此次理论与应用的成功对接,为后续大电芯的规模化推广提供了参考。
多重因素的推动下,企业布局大容量电芯的速度明显提升。据世纪储能不完全统计,2025年至今,已有超20家企业发布28款500Ah以上的大容量储能电芯,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大容量电芯竞争白热化
在28款产品中,500+Ah电芯占比39.28%,600+Ah电芯占比42.86%,700+Ah及以上大容量电芯占比17.86%,企业布局热情高涨,产品矩阵日趋完善,500+Ah、600+Ah无疑已成为储能企业新的“兵家必争之地”。其中500+Ah代表企业有宁德时代、海辰储能、远景动力、鹏辉能源、欣旺达等;600+Ah代表企业有阳光电源、亿纬锂能、楚能新能源、瑞浦兰钧、国轩高科等。
在这场容量竞赛中,“超大化” 亦成为突出的亮点。比亚迪的2710Ah刀片电芯、海辰储能∞ Cell 1175Ah 储能专用电池、蜂巢能源的770Ah“大刀”电芯、远景动力700+Ah产品等,不断挑战着容量上限,大容量电芯的“竞争”逐渐白热化。
循环寿命与能量密度大幅提升
产品容量的大幅度提升也对电芯的综合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超10000次的循环寿命已成为大容量电芯的基准线,如亿纬锂能、远景动力、天合储能、双登股份等储能电芯产品均可实现12000次的循环寿命,阳光电源、蜂巢能源、中创新航等多家大厂,更是将标准提升到了15000次。循环次数的持续突破,也降低了储能电站的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提升其应用于储能项目的经济性。
在能量密度方面,体积能量密度成为主要比拼指标。多家企业产品已突破430Wh/L,如宁德时代、南都电源、中创新航等多家电芯的能量密度均在430Wh/L以上,阳光电源、欣旺达等电芯产品的能量密度更是达到了440 Wh/L。能量密度的不断提升,意味着在相同体积内可存储更多能量,这也推动储能系统向高效化、小型化发展,使其能够灵活适配更多元化的应用场景。
电芯分批量产,2025成“交付关键年”
从各家公布的计划来看,2025年无疑是大容量电芯集中落地、接受市场检验的关键一年。全年的量产节奏清晰,呈现出“分批推进、梯度布局”的特点。
2025年初,以楚能新能源、鹏辉能源、瑞浦兰钧等为代表的688Ah电芯集中下线,掀起了大电芯量产的第一波浪潮;
2025年中,竞争焦点转向更大容量产品的验证与交付,宁德时代587Ah电芯启动量产,海辰储能的1175Ah产品也计划在此阶段交付;
2025年末则成为下一代产品产能的储备窗口,欣旺达、中创新航、力神电池等企业的600Ah+新品计划量产,为2026年的市场需求提前布局。
这种从“抢占当前市场”到“备战未来需求”的节奏,反映出企业对市场脉搏的精准把握。而远景动力、融捷能源等企业也已公布的2026年量产计划,更进一步说明这场技术竞赛仍在加速,未来大容量电芯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技术路线多元,半固态/固态电池“崭露头角”
当前,大容量储能电芯市场仍以磷酸铁锂技术为主导,但半固态/固态电池技术已开始崭露头角。南都电源推出了循环寿命超万次、能量密度超过430Wh/L的783Ah固态电池;双登股份则发布了601Ah大容量半固态储能电池和587Ah半固态电芯,其循环次数可达12000次,产品能够覆盖从电网级储能到便携设备等多层次应用场景。
尽管这类固态与半固态电池尚处于产业化早期阶段,但其在循环寿命与能量密度方面的表现,已初步展现出高安全性与高能量密度的潜力,也为未来储能技术的持续升级提供了明确方向。
2025年,储能大电芯的发展已步入从“技术突破”迈向“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时期。“大容量、长寿命、高能量密度” 已成为行业竞争的焦点。电芯容量的不断提升虽是降本增效的必然路径,却也对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与系统集成方案等多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未来唯有在大电芯、高集成、智能化等维度上构建起综合优势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保持全球范围内竞争的优势。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