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国电池企业BMZ已正式申请破产保护。据相关报道显示,BMZ表示此举是由于失去了一家储能领域的主要客户,该客户流失导致公司背负了沉重的财务负担,公司面临法律纠纷与额外成本,最终引发严重流动性危机。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BMZ成立于1994年,早期业务是从中国、韩国等地采购锂离子电芯,并组装成电池模组及系统。2018年,BMZ收购电池电芯品牌TerraE,启动自研计划,并在2020年前建成德国首座大型锂电池工厂。然而,TerraE至今未能实现本土电芯量产,其产品仍依赖亚洲一级供应商。此前,BMZ还一度传出IPO消息,估值高达约20亿欧元(约合超160亿元人民币)。
BMZ的困境并非孤例。2024年以来,全球锂电行业正经历残酷出清:旭明新能源、安福国锂、桑顿新能源、江苏峰谷源等多家国内企业因资不抵债宣告破产;*ST恒立、海越能源、华富储能等相继退市。海外方面,电池企业Northvolt、Li-Cycle及储能巨头Powin也因债务问题先后申请破产。
回顾这些企业的退市与破产历程,其背后反映出几大特点:
首先是盲目扩张。行业高速增长期,部分企业过度追求产能与规模,严重脱离实际需求与自身消化能力。多地建厂、过度投资导致现金流持续承压,一旦市场增速放缓、产品价格回落,资金链极易断裂。
其次是缺乏核心技术。部分企业始终未能建立具有竞争力的技术壁垒,在市场上升期尚可依靠外部红利生存,一旦行业竞争加剧或出现波动,便难以为继。
当前,行业已进入深度调整阶段。企业唯有理性决策,基于自身实力谨慎扩产、灵活调整,并持续构建核心技术与产品优势,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微信客服
微信公众号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