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加速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储能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同比大涨130%,如此迅猛的增长态势,吸引众多企业在储能产业链积极布局。
为了抢占全球市场,储能电池厂商与系统集成商纷纷打破业务边界:储能电池企业向下游系统集成延伸,系统集成企业则向上游电芯研发迈进,一场激烈竞争已然拉开帷幕。
电池厂商抢占系统集成市场
根据Infolink数据显示,在2025上半年度全球储能系统集成商(直流侧)TOP10排名中,宁德时代、比亚迪、海辰储能三大电池企业占据前三。不仅如此,电池企业也在积极拓展交流侧市场,根据GGII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企业交流侧储能系统出货达110GWh,其中36%来自电池企业,海外市场因单体项目规模大、利润高,也成为国内电池企业出海寻求增长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宁德时代积极向下游储能系统集成领域渗透。8月28日,宁德时代与中国石油合资的中石油济柴时代(山东)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据悉该公司专注于储能系统解决方案产业链等业务。
2025年公司还拿下多个储能系统大单,包括与Quinbrook合作的3GW/24GWh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订单、与Synergy合作的640套EnerC Plus集装箱式液冷电池储能系统订单,以及1月签订的19GWh储能系统订单。
比亚迪也是典型代表,2025年初与沙特电力公司签约12.5GWh储能系统,4月其120台MC Cube-T魔方储能系统柜顺利装船。海辰储能在系统集成领域也屡获大单,2025年累计签约超15GWh,包括与沙特、巴基斯坦企业签订的5GWh订单,以及与三星物产合作的10GWh订单。
此外,瑞浦兰钧、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欣旺达、蜂巢能源、孚能科技等10余家企业也纷纷推出储能系统产品,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签订储能系统大单。
系统集成商反向布局电芯研发
面对电池企业下沉带来的竞争压力,系统集成商亦不甘示弱,加快自研电芯或与电池企业深度合作,以抢夺市场份额。
阳光电源于6月推出PowerTitan3.0智储平台,搭载自研的可量产684Ah电芯,企业创新采用叠片工艺,将电芯容量扩充至600Ah+,引起行业震动。阳光电源以系统集成商身份反向定义储能电芯,打破了“由电芯主导系统”的传统思维,具有重要时代意义。
天合储能也是代表企业之一。公司自2019年组建电芯研发团队,2022年发布“天合芯”战略,2024年实现自研电芯量产,2025年4月推出Elementa金刚3技术平台,搭载自产自研587Ah+大电芯,该电芯基于上一代314Ah储能电芯,能量密度达430Wh/L以上,循环寿命超12000次,整体能效达96%。
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储能集成商与电池厂商合作,实现强强联合。2024年9月中车株洲所联合6家电池企业发布688Ah超大电芯,计划2025年第四季度量产;2025年8月,晶科储能与亿纬锂能共建的联合储能专用电芯工厂实现量产,每年为晶科储能供应5GWh储能电芯。
头部企业的强强联手,也表明了储能行业的竞争边界与利益分配正加速重构。
降本增效、市场需求推动企业“跨界”布局
储能企业纷纷选择“跨界”布局,并非盲目扩张,而是出于成本控制、市场需求多元化以及应对行业激烈竞争等多方面的考量。
首先,电芯占储能系统总成本50%~60%,在行业价格持续下行的背景下,企业必须严控成本以维持利润。电池企业向下游系统集成延伸,可减少中间环节,直接面向终端客户,提高利润率。以100MWh储能系统为例,电芯厂自供电芯成本约0.45元/Wh,外购电芯则为0.52元/Wh。结合PCS、BMS等部件集采优势,电芯厂总成本较集成商低12%~15%。而系统集成商自研电芯,则可降低采购成本、对外部电芯供应商的依赖,通过优化整体方案提升利润,提升整体竞争力。
其次,随着储能行业不断发展,业主方对装备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多元化,期望企业提供从电芯制造、系统集成到储能场站全生命周期智能运维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这种变化促使电芯企业加码系统集成以满足客户需求,系统集成企业则为更好控制产品质量与成本、提升系统性能,开始涉足电芯自研。
如宁德时代在阿联酋签订的19GWh储能项目订单,合同中涵盖电芯、PCS、EMS乃至土建施工;海辰储能中标沙特电力公司的4GWh电池储能系统项目,需提供系统及运维服务等。
当前储能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大量企业涌入导致内卷加剧。据CESA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6月底,前15家锂离子电池企业总投产产能已超过2100GWh,且产能仍在扩张。电芯厂商通过布局系统集成,可消化自身产能、增强市场竞争力,避免陷入电芯市场的“价格战”。
而系统集成企业拥有自主研发的电芯,能够使企业在产品性能、质量、成本等方面脱颖而出,打造差异化优势,突围“同质化”竞争,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全产业链布局并非“万能解”
电池企业与系统集成商的双向渗透,加速了储能行业的整合与洗牌。宁德时代、比亚迪、晶科能源等头部企业在“跨界”布局后,或将凭借其强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市场影响力,而一些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则面临淘汰风险。
在技术层面,电芯企业与系统集成商在合作中将不断探索新工艺与技术,以实现电芯与系统更好匹配,推动在材料研发、制造工艺的不断创新,提升整个储能系统的性能与可靠性。未来,储能行业的竞争或将不再局限于单一环节,而是企业全产业链综合实力的较量,具备全产业链布局能力的企业,将在市场中占据更有利地位。
然而,“储能垂直一体化”虽优势显著,却并非是“万能解”,也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全产业链布局属于“重资产”运营模式,各环节均需大量资金与人力投入,虽然“垂直一体化”企业可能会赚取多环节利润,但在产能过剩阶段也须承担多个环节的经营压力。
加之2025年“136号文”“394号文”等新政出台,储能行业正处于从“政策补贴驱动”向“市场化盈利”模式转型的探索期,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需慎重决策。
从长远看,电池企业与系统集成商之间的竞争将愈演愈烈,全产业链利润再分配已然开启,未来的储能企业不仅要卷价格,更要卷综合实力。而“储能垂直一体化”虽带来显著优势,但也伴随巨大风险,其能否成为主流模式,仍有待市场验证。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