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第九届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FCVC 2025)在上海隆重开幕。作为全球领先的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TÜV莱茵携旗下工业服务与信息安全事业群、太阳能与商业产品服务事业线重磅亮相,全面展示覆盖氢能全产业链的最新检测与认证解决方案。
会议期间,TÜV莱茵全球电力电子产品服务副总裁兼大中华区太阳能与商业产品服务副总裁李卫春接受《氢能观察》独家专访,直面氢能行业发展痛点,深入剖析标准体系不完善、商业模式尚未成熟等核心挑战,并分享了TÜV莱茵如何以标准为基石,为中国氢能企业"出海破壁"铺就国际化道路。
氢能产业:商业化进程加速,"电氢耦合"时代来临
谈及氢能商业化进程,李卫春直言不讳:"目前行业头部企业仍在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如何实现项目经济性,建立长期稳定的盈利机制,是整个行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他进一步分析指出,产业链条复杂、区域需求差异显著、国内外政策不协调等因素,共同制约着氢能商业化进程。"中国当前的大型绿氢项目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区,技术路线以碱性电解槽为主导,质子交换膜(PEM)占比较小,发展主要依赖政策驱动。而海外市场则更倾向于分布式应用场景,PEM与小型ALK技术更为普遍,市场驱动力和技术路线存在显著差异。"
尽管如此,李卫春对行业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他表示,随着光伏发电成本在过去十年大幅下降,中国绿电正从政策补贴驱动转向市场化发展阶段,这为氢能产业奠定了新的成本基础,"电氢耦合"的时代正在开启。
"未来的突破点在于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他特别强调国家能源局163号文件可能带来的变革性影响——"我们需要以需求为导向,反向推动供给端创新,真正构建从'绿电'到'绿氢'的完整产业生态。"
TÜV莱茵质胜之道:标准先行,助力中国氢能扬帆出海
"出口"与"出海",一字之差,却代表着完全不同的战略维度。李卫春指出,产品出口主要面临技术合规与绿色认证等门槛,如绿色甲醇的界定标准或碳关税壁垒;而企业全球化布局则需要应对当地基础设施、政府监管体系、工程实施路径乃至人才储备等全方位的挑战,"这远比单纯的产品出口复杂得多。"
如何助力中国氢能企业实现真正的全球化?TÜV莱茵已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
"我们早在氢能应用较早的国家和地区提供氢能检测检验和认证等技术服务,完成了制、储、运、用全环节的检测认证体系布局。"李卫春详细介绍道。针对当前行业高度关注的"电解槽安全标准缺失"问题,TÜV莱茵正积极推动标准制定工作,已联合国内外龙头企业开展多轮闭门研讨,并计划于7月11日召开第三次专题会议,加速推进电解槽系统安全标准的落地。"这将为设备研发、成本优化和海外市场准入提供坚实的标准支撑。"
除标准建设外,TÜV莱茵还在数据与法规融合方面实现关键突破。"目前中欧在核心参数数据库方面存在近十年的差距,这是中国企业出海面临的重要障碍。"对此,TÜV莱茵创新性地提出"双轮驱动"策略:一方面依托全球化平台资源,在法律框架内帮助企业实现标准对接;另一方面通过TÜV莱茵自有标准体系,推动认证服务落地,同时深度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与更新。
专业立身,破局致远
面对氢能产业这片尚未完全开发的蓝海,李卫春表示,虽然TÜV莱茵只是技术服务领域的专业机构,但肩负着重要使命:"在我们专业的领域,必须勇于担当,发挥应有的引领作用。"
他坦言,氢能行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并非不可逾越。"困难虽多,但终可攻克。"这既是他对氢能产业的判断,也体现了TÜV莱茵的坚定信念。
如今,从标准体系建设到产业链协同,从产品出口到企业全球化布局,TÜV莱茵正以其专业能力,稳扎稳打,助力中国氢能产业突破发展瓶颈,迈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时不我待,唯有笃行。
记者:李航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