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深扒北方八省政策:北京超内蒙古十倍,氢车推广严重失衡

   2025-10-09 氢能观察李航2010
核心提示:各省也已围绕制氢产能、加氢站建设、车辆推广与产业规模设定阶梯式目标。

在 “双碳” 目标引领与能源结构转型的浪潮中,氢能作为清洁能源体系的核心载体,正从试点探索迈入有序破局的关键阶段。

根据《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我国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将达到约5万辆,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等规划。各省也已围绕制氢产能、加氢站建设、车辆推广与产业规模设定阶梯式目标。

本次汇总梳理吉林、辽宁、黑龙江、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及内蒙古等北方重点省(区、市)的氢能发展规划要点,并对比分析其截至2025年中的实际完成情况。通过审视各区域在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加氢站建设及产业规模培育等方面的进展与差距,为我们洞察中国氢能产业发展现状、区域特色与未来挑战提供一份清晰的阶段性总结。

吉林:“氢动吉林”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

规划目标: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6-8万吨/年,加氢站10座,50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100亿元产业产值;

2030年——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30-40万吨/年,加氢站70座,700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300亿元产业产值;203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120-150万吨/年,加氢站400座,7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1000亿元产业产值。

完成情况:

燃料电池汽车:具体数量未公布,但在2024年7月的对省政协第十三届二次会议第4号界别提案的答复中提到,白城市率先开展15辆氢能公交交通示范;中韩示范区氢能交通示范已投入运营,示范线路辐射长春市内6条交通主干道,单程最远距离72公里,单辆载客46人;红旗全新混动专用氢能发动机首台A样机成功试制下线;中车长客自主研制的我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成功达速试跑。

加氢站:截至2024年10月,吉林省已累计建成6座加氢站,后暂无官方数据。

产业规模:截至 2025 年 7 月,吉电股份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一期)已实现年产 3.2 万吨绿氢的产能,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绿色氢氨醇一体化)等项目加速推进。全省绿氢产能预计在 2025 年底接近 6 万吨 / 年,完成规划目标下限的 100%,但距离上限仍有差距。

辽宁:辽宁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

规划目标:2025年——燃料电池船舶保有量达到50艘以上,加氢站30座以上,200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100家以上氢能企业,氢能产业产值600亿元。

2035年——燃料电池船舶保有量达到1500艘以上,加氢站500座以上,15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氢能产业产值突破5000亿元。

完成情况:

燃料电池汽车:暂无公开的保有量数据。但"沈大氢能高速走廊" 是推广重点,已有政策对氢燃料电池货车免收沈大高速公路通行费,并对在2025年底前建成的加氢站给予每座100万元补贴。

加氢站:截至2025年5月,大连、鞍山等地已建成加氢站12座,其中大连金普新区加氢站日加氢能力达1吨,服务覆盖沈大高速沿线。

产业规模:暂无公开的总体完成数据。官方通过重点项目推动产业发展,如辽宁华电调兵山风电制绿氢耦合绿甲醇项目已被列为2025年重点能源项目。

黑龙江:黑龙江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 年)

黑龙江并未出台专门的氢能长期专项政策,在《黑龙江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 年)》中提到具体规划。

规划目标:2025年——10万辆新能源汽车,各类充电桩2.5万个,换电站20座,新建加氢站5座。

完成情况:正式运营站点(1 座)、临时示范站点(2 座)。

北京: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

规划目标:2023年前——37座加氢站,3000辆燃料电池汽车;

2025年前——1万辆燃料电池汽车,分布式发电系统装机规模10MW以上,10-15家氢能龙头企业,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

完成情况:

燃料电池汽车:已大幅超额完成。截至2024年底,推广规模已达 3666 辆,提前一年并超额完成目标。2025年,北京市计划推广300辆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规模总计300台,围绕创新应用、冷链物流配送、省际间专线货运、城市客运4类场景。

加氢站:根据公开信息,北京市加氢站的推广数量目前进展缓慢,与规划目标存在较大差距。截至2024年9月,北京市实际运营的加氢站仅有7座,远低于《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中2023年建成37座、2025年建成74座的目标。

产业规模:根据公开信息,北京市氢能产业规模尚未有最新确切数据,但目前北京已形成涵盖制氢、储运、燃料电池等环节的产业集群,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集聚228家企业,燕山石化等企业推动氢源供应能力提升,加氢站建设加速,产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天津:天津市氢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

规划目标:2022年——10座加氢站,1000辆氢燃料电池车辆,2个热电联供示范项目,总产值突破150亿元。

完成情况:(该政策于2022年底结束,数据截至2022年底/2023年初):

燃料电池汽车:2022年仅有122辆公开数据。到今年仅保税区荣程新能氢能重卡运营规模达860辆,全市叠加公交、港口重卡后,累计突破 1200 辆。

加氢站:建成3 座加氢母站 + 8 座终端加氢站,其中保税区建成京津冀最大加氢母站(年产能 1600 吨),全市网点数量居京津冀首位。

产业规模:未披露全市汇总数据,但核心承载区天津港保税区氢能产业链年产值已达 120 亿元(占全市目标 80%),叠加其他区域贡献,大概率达成目标。

2024年12月发布的《天津市加氢站布局规划》(公开征求意见稿),天津市对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和加氢站的建设有了明确且显著提升的目标,规划保留现有15座加氢站(含12座自用站、3座商用站)。到2027年规划加氢站35座,2030年

规划加氢站83座。

河北:河北省氢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规划目标:2022年——25座加氢站,1000辆氢燃料电池车辆,年产值150亿元。

2025年——100座加氢站,1万辆燃料电池汽车,10-15家氢能企业,年产值达到500亿元。

完成情况:

燃料电池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数量达到4299辆。成功打造河北高碑店-北京新发地城际氢燃料电池汽车果蔬物流运输、迁安-曹妃甸港钢材/原材料运输专线、天津-河北-山西铁矿石/钢铁/煤炭绿色运输通道等示范线路。

加氢站:目前累计建成加氢站50座,其中唐山17座、张家口8座、保定6座、邢台5座、沧州5座、邯郸2座,石家庄、秦皇岛、承德、衡水、定州、辛集、雄安新区各1座。

产业规模:截至 2025 年 8 月,全省氢能全产业链产值已突破 600 亿元,超额完成目标。

山西:山西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

规划目标:2025年——1万辆燃料电池汽车,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

2030年——5万辆燃料电池汽车。

完成情况:

燃料电池汽车:截至 2025 年上半年,全省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 1286 辆,完成率约 12.9%。其中,吕梁市推广近 600 辆,占全省近 50%,主要集中在氢能重卡领域。

自2025年6月1日0时至2027年5月31日24时,对在山西省交通运输服务平台登记、安装并使用ETC的氢能货车,高速公路通行费实施全额补贴,行驶路段需为山西省境内高速公路。

加氢站:建成加氢站 26 座。其中,吕梁市投用 11 座,鹏飞集团北姚加氢站日加注量达 8 吨,为全球最大单体加氢站之一。

产业规模:全省氢能产业链企业近 50 家,涵盖制氢、储运、燃料电池及整车制造等环节。2025 年氢能产业发展综合指数位列全国第 3,资源指数(678.6)居首,政策力度指数(175)位列第 7。

内蒙古: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氢能发展规划

规划目标:60座加氢站,5000辆燃料电池汽车,氢能供给能力达160万吨/年,10个以上氢能应用示范项目,50家氢能企业,氢能产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

完成情况:

燃料电池汽车:截至 2025 年 6 月,全区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约 300 辆,其中鄂尔多斯市推广 200 余辆,主要应用于矿区短途运输和城际物流。

加氢站:截至 2025 年 9 月,全区建成固定式和撬装式加氢站 10 座,日加注能力约 2000 公斤,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市和包头市。

产业规模:截至 2025 年 9 月,全区已建成 7 个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制氢规模 6 万吨 / 年,2025 年 1-8 月绿氢产量达 5100 吨,居全国领先地位。已批复 39 个项目,总规划产能 60 万吨 / 年,但大部分项目仍处于建设或前期阶段。

综合来看,中国北方主要省区的氢能产业发展已呈现出清晰的区域分化与特色路径。吉林、内蒙古凭借其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在绿氢产能建设上进展迅速,正稳步迈向全国“绿氢基地”;河北、山西则在重卡等商用车场景应用上率先突破,结合强有力的路权与通行费政策,推动了燃料电池汽车的规模化示范;北京在车辆推广上超额完成任务,展现了强大的科技研发与示范应用能力,但其加氢站建设的滞后也暴露了基础设施与车辆发展不匹配的普遍性问题;天津在港口物流等特定领域形成了应用规模,而辽宁与黑龙江则仍处于以重点项目为牵引的追赶阶段。

随着《能源法》将氢能纳入体系管理,以及跨区域输氢管网、绿氢成本下降等利好落地,北方地区有望依托 “京津冀协同、东三省联动、晋蒙供能” 的格局,打通资源与市场的壁垒。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第二届中国BIPV产业领跑者论坛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