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十四五”氢能:全球第一的光环,难逃行业寒冬!

   2025-10-30 氢能观察氢小观1450
核心提示:氢能观察统计部分数据,汇总“十四五”时期我国氢能领域成就,对标规划目标,发现挑战和机遇。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更是氢能产生瞩目成绩的第一个“五年”。自2021年至今,中国氢能产业迎来发展热潮,跨越无数艰难险阻,走过一座又一座技术大山,在全行业人士的共同努力之下,氢能正在走向新能源舞台的正中央。

回望“十四五”,我国氢能产业实现多个“全球第一”,为全球氢能产业发展提供示范样板,为国内氢能从业者打开了破局之门。

氢能观察统计部分数据,汇总“十四五”时期我国氢能领域成就,对标规划目标,发现挑战和机遇。

氢能政策:顶层设计到地方专项的“组合拳”

“十四五”时期,国内氢能政策从无到有,为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调的同时也给产业未来走向提供了明确指引。

上至国家级顶层设计《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下至地方政府编制“氢能发展行动方案”、“氢能产业专项规划”,再到各省氢能高速免费政策逐步放开,既有高度指引,又有基层托底,氢能政策的一大进步是指引产业走向正轨的开始。

2022年3月2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规划明确氢能的战略定位,“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不止“十四五”期间,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氢能就已经出现。

2007年,《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将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列为“十一五”重点发展的前沿技术:高效低成本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制氢、经济高效氢储存和输配、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等。

2019年3月,氢能源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推动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

可以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催生我国氢能发展的良好契机,北京奥运会期间,我国首次使用氢燃料电池汽车:共有20辆帕萨特领驭氢燃料电池轿车用于接送贵宾和工作人员巡视场馆。氢能属性:能源属性越来越强,从危化品阶级实现跃迁

氢能因其易燃易爆特性,被列入《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并按危化品监管‌。这一分类在2025年10月1日施行的《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2025中仍被延续,同时新版标准对氢能运输等环节的管控技术进行了优化升级‌。

2024年11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共和国能源法》,该法律于2025年1⽉1⽇起正式施行,明确将氢能与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并列纳⼊能源管理体系。

目前,尽管氢开始作为能源被广泛利用,但对其危化品属性的管理仍旧没有丝毫松懈。政策上,部分地区开始允许非化工园区建设制氢加氢一体站,如河北省、吉林省、内蒙古、广东省等地区开始明确绿氢生产无需危化品安全许可。

安全性是氢能长远发展的首要前提,氢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提高安全意识,合理利用氢能,才能使氢能发展走向规模化和商业化。

绿氢产能:遥遥领先,经济性是下一步重点

绿氢项目自2023年开始大批量落地,且已有部分项目迎来投产。因上游制氢产业链的大火,2023年也被称为“绿氢元年”,水电解制氢技术开始蓬勃发展。

根据国家能源局及行业机构数据,截至2024年底,中国已建成绿氢产能约12.3万吨/年,占全球总量的近50%。2025年,随着内蒙古、新疆、宁夏等风光资源富集地区的规模化项目集中投产(如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项目、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等),预计2025年底产能将突破50万吨/年。

截至2025年5月,国内已投产的规模化绿氢项目(单套产能≥4000Nm³/h)约10 个,包括宁夏宝丰能源 9 万 Nm³/h 项目、中石化新疆库车 2 万吨/年项目等。若包含中小规模项目,已投产总数超48 个,覆盖合成氨、甲醇、炼化等工业领域。

综合数据来看,当前中国绿氢产能已稳居全球第一,且领先优势逐步扩大。

今年,国家电投吉林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远景内蒙古赤峰 152 万吨零碳氢氨项目等多个绿氢、绿氨及绿色甲醇项目接连投产,为国内氢基能源产业释放良好信号。

加氢站:建成数量全球第一,运营成本仍旧较高

截至2024年底,我国加氢站数量已达540座,其中已投运的加氢站数量已接近400座,进入2025年,国内加氢站建设增速放缓,但数量仍居全球首位。

不仅如此,自制加氢一体站开始进入示范阶段,就地消纳称为加氢站新的发展方向。今年3月,三一绿电制氢加氢站正式在湖南长沙经开区三一智联重卡产业园外建成,已具备基础服务能力。该站制氢设备由三一自主研发,每日的制氢加氢量不少于2吨。

此外,油氢电合建站占比也逐步提升,单一加氢站占比低至35%左右,显著降低土地与运营成本。

有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国内加氢站数量已超560座,覆盖全国,实现“加氢地图无空白”。但目前运营数量要远低于建成数量,加氢站投运经济性仍旧需要进一步提升。

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全球第一,商用车占比超80%

截至 2025 年 10 月,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已进入规模化扩张阶段,全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 5.2 万辆,较 2024 年底的 2 万辆实现翻倍增长,稳居全球第一。

进入2025年,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迎来“寒冬”,由于市场整体需求收缩,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销急剧下滑,燃料电池系统出货量也骤然减少。

今年1-8月,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产量0.1788万辆,同比下降55.6%,累计销量为0.18万辆,同比下降54.1%。

截至2025年10月,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产销已超2.5万辆,其中商用车占比超80%。当前,氢能乘用车有丰田MIRAI、现代Nexo、宝马IX5 Hydrogen、上汽大通 MAXUS MIFA 、一汽红旗H5-FCEV、海马7X-H等多种车型,但销量较少。国内仍以氢能商用车为主,例如氢能重卡、氢能冷藏车、氢能物流车、氢能客车、氢能矿卡等,氢能商用车已经率先发展起来,成本进一步降低的同时也迎来技术的突破。

氢能技术:技术自主可控、产品国产化替代加速

氢能技术壁垒高,“卡脖子”之处众多。随着氢能高新技术企业的增多,我国氢能技术和产品已经逐步实现100%国产化。

燃料电池系统: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拳头”产品PROME P4HC全国产材料燃料电池系统已实现量产。该系统突破关键材料“卡脖子”瓶颈,实现材料级、部件级、电堆和燃料电池系统100%国产化,性能与进口材料电堆系统相当。

碳纸:国氢科技自主研发制造“斯帛”系列碳纸SB-CP150、SB-CP190,产品理化性能卓越,此外,年产30万平“斯帛”碳纸产线在国家电投华南氢能产业基地完成建设并实现投产。该产线为国内首条超高温、大幅宽碳纸自主技术量产线,产线各环节设备全部国产化,工艺技术完全自主化。

电解槽:中国电解槽全球市场份额占比正在越来越高,一方面,国内电解槽技术逐步突破,产氢量目前最高已超过5000标方,适合应用于大型绿氢项目,另一方面,中国电解槽厂商“卷”出国门,成本压低,强有力占据国际市场。从某种角度上来讲,电解槽市场“内卷”不利于产业长期发展,但从技术革新角度来看,各大电解槽厂商在核心材料、零部件、重要指标方面均在不断突破。隆基氢能、阳光氢能、天合元氢、青骐骥、赛克赛斯、派瑞氢能、大陆制氢等企业竞争激烈,纷纷抢占绿氢项目招标订单,国内电解槽市场竞争格局逐步扩大。

总结来看,“十四五”时期国内氢能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政策制定逐步清晰、市场发展格局从无到有、基础设施建设从示范走向规模化……氢能正在悄然改变能源变革,“十五五”时期,推动氢能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成为产业共同未来努力方向。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第二届中国BIPV产业领跑者论坛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