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新能源36亿千瓦装机狂欢背后:电站盈利难题如何破局

   2025-10-29 风电观察1160
核心提示:唯有适应市场化规律,以技术降本、以服务提质,才能在36亿千瓦的“大蛋糕”中站稳脚跟,真正实现新能源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当美国在新能源发展上态度摇摆时,中国已用明确的战略目标为行业定调。9月24日,我国在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需超30%,风电与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要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实现36亿千瓦。

这一目标甚至被部分研究机构认为“偏保守”——预测2035年我国新能源实际装机量或突破40亿千瓦。市场“大蛋糕”既定,风电、光伏产品商与电站投资者纷纷入局,一场行业“狂欢”已然开启。但狂欢之下,更严峻的挑战浮出水面:如何让新能源资产在电力市场中实现盈利?

此前,我国绝大多数新能源电站极少参与电力现货市场,在政策“襁褓”中,其盈利水平有基本保障。但这种“稳赚不赔”的局面,从今年起正式终结。2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印发“136号文”,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6月1日起,新增新能源项目需全面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电价由市场定价。这一政策直接让新能源电站的盈利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事实上,新能源电价下滑的趋势早有苗头。以西北五省2024年新能源交易结算数据为例,当地新能源结算电价均低于各省燃煤基准价,平均上网电价较市场化前降低23%,项目内部收益率(IRR)同步下降4.2%。

今年电价波动风险进一步释放。行业机构的数据显示,从主要电力现货市场数据来看:2025年1-9月,甘肃风电平均现货市场捕获价格229.63元/兆瓦时(同比+15.8%),光伏126.77元/兆瓦时(同比-9.55%);蒙西风电208.61元/兆瓦时(同比-51.73%),光伏154.71元/兆瓦时(同比-60.08%);山东风电294.84元/兆瓦时(同比+0.06%),光伏120.27元/兆瓦时(同比-33.47%);山西风电257.68元/兆瓦时(同比+8.95%),光伏128.54元/兆瓦时(同比-43.02%)。光伏电价的普遍下滑,成为行业盈利的主要压力点。

2024年1-9月/2025年1-9月典型省份现货市场风电和光伏价格

行业龙头的业绩也印证了这一趋势。今年上半年,龙源电力风电平均上网电价为422元/兆瓦时(同比减少16元/兆瓦时),光伏平均上网电价273元/兆瓦时(同比下降5元/兆瓦时)。多家发电企业已发出警示,某发电集团相关负责人直言:“新能源难以同时保住‘量’与‘价’,电价下降已成必然。”

这意味着,新能源全面入市后,传统盈利模式、投资评估逻辑与运营管理体系均面临挑战。在争夺36亿千瓦装机“蛋糕”的同时,电力企业必须将重心转向“资产精细化管理”与“盈利能力提升”——但这两大能力,恰恰是多数企业的短板。

具体来看,盈利挑战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内部部门协同难:过去发电企业的“生产”与“营销”是独立部门,但市场化后电价实时变动,需打通两部门数据与决策链路,才能实现资产最优管理,而多数企业尚未完成这一整合;

专业交易人才缺:电力交易是新兴高专业化领域,目前行业内人才供不应求,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卡脖子”问题;

智能管理工具少:各省电力交易规则差异大,且发电企业资产分散,若缺乏AI等智能工具赋能,难以精准适配不同区域市场需求。

对大型电力集团而言,通过资源整合或许能逐步解决上述问题,但对近年来新进入的分散性投资者(如地方性能源企业、财务投资人等),搭建完备的内部服务体系几乎不可能。

投资者细分能力模型示例

“电力体制改革不仅重塑了新能源投资逻辑,更推动资产投后管理从‘内部垂直一体化’转向‘市场专业化分工’。”新能源资产管理服务龙头企业——北京协合运维风电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协合运维”)董事长陆一川,点出了行业转型的核心方向。

他进一步解释:“现在的电站投资者早已不只是‘五大四小’,而是涌现出成千上万的新主体,他们更需要覆盖‘电力生产+电力营销’的系统化服务,传统单一的运检服务已无法满足需求。”

在陆一川看来,电价市场化既是挑战,也是后服务行业创新的“驱动力”:“只有适应市场化电价,新能源产业才能具备替代化石能源的长期动力。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技术与管理创新,降低资产运营期的后服务成本,同时保障服务质量。”他预测,未来新能源资产管理服务市场的头部集中化趋势将更明显——中等规模企业因缺乏完整服务体系和研发实力可能面临生存压力,而提供局地性单一运维服务的小型企业仍有一定生存空间。

面对新能源全面入市后的盈利难题,协合运维已探索出一套成熟的解决方案:通过AI技术应用、长期经验积累与全周期服务能力,为新能源资产盈利“保驾护航”。

在数据与技术层面,协合运维基于长周期、大范围的资产运营实践,积累了海量电站数据,并研发出自主核心工具。例如,针对风电资产的“PowerInsights智能分析系统”,可自动生成月度资产报告,精准定位电量损失原因(如某台风机某项缺陷、某时段运维不当)——这类能力,正是中小企业因缺乏数据积累,研发投入和长期实践迭代而难以构建的。

在运营模式与技术应用上,协合运维也在持续创新:目前已试点“人机协同”运营模式,未来可快速复制到同类场景;“AI+电力”技术则广泛用于设备故障预警、电价预测与交易决策中——通过无人机航拍与图像识别,替代部分人工巡视,提升光伏热斑、风机及变配电设备异常的识别效率;借助时序大模型预测电力市场价格与供需关系,辅助运维人员和交易员制定协同策略,调整电站检修计划与交易仓位组合,最终实现电费收入最大化。

谈及未来规划,陆一川表示,协合运维将进一步深化大语言模型(LLM)的应用,重点聚焦三个方向:一是自动生成交易策略支撑报告,取代人工信息整理工作;二是辅助交易员进行自动化策略生成,缓解专业人才短缺压力;三是在量化交易前开展多源情报分析,提升预测精度。

从36亿千瓦装机目标的明确,到新能源全面入市的政策落地,我国新能源行业已从“政策护航的高速增长”迈入“市场驱动的质量竞争”新阶段。结算电价下滑、产销协同不畅、人才与工具短缺等问题,虽让电站盈利面临短期压力,但也推动行业加速转型——资产投后管理从“内部自循环”转向“专业分工”,技术创新(尤其是AI与大模型的应用)成为盈利破局的核心抓手。

对企业而言,无论是大型集团的资源整合,还是分散投资者的服务外包,“精细化运营”与“专业化合作”已成为必然选择;对行业而言,头部服务企业的技术优势与体系能力将进一步凸显,推动新能源资产管理市场走向集中化、智能化。唯有适应市场化规律,以技术降本、以服务提质,才能在36亿千瓦的“大蛋糕”中站稳脚跟,真正实现新能源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第二届中国BIPV产业领跑者论坛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