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期间,最有看点的风电技术升级无疑在深远海领域。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方向,自然资源部亦明确提出“加快抢占深海等新兴及未来产业制高点”。
在政策推动下,浙江、辽宁、广东、广西等省份已启动深远海海上风电项目的前期勘测与招标工作。这批项目有望在2027年进入大规模建设期,而适配深远海的风电机组,也将在未来几年从技术研发走向实际应用,开启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
需求牵引下,央国企、整机商在漂浮式风机方面的布局动作已越发频繁。
10月,金风科技与三峡集团联合研发的GWH252-16-F漂浮式风电机组在广西北海顺利吊装;明阳智能25、50MW漂浮式风机发布;东方电气26MW级海上风电机组在山东东营测试基地并网;兴蓝风电W2Power浮式风电平台在西班牙海域启动试验运行。

深远海已成为企业技术竞争新锚点。值得关注的是,在这场“深远海争夺战”中,整机商的布局思路正逐渐分道扬镳。
今天,我们来好好复盘一下漂浮式风电的成长脉络和整机商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全态。
央国企携手整机商,打响技术、成本攻坚战
自漂浮式风电机组概念提出,其发展已历经45年。
我国从2013年国家863计划切入该领域研发。湘电风能(现兴蓝风电)牵头“基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海上风电机组局部浮力基础研制”,金风科技牵头“浮筒或半潜平台式海上风电机组浮动基础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但此后数年未有项目落地。
直至2021年,我国首个漂浮式风电示范项目正式落地,后续几年项目接连推进,技术成熟度持续提升,目前已进入小批量示范应用阶段。

作为风电与海洋工程技术深度融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海上风电产业链长、辐射广、附加值高,能有效带动钢铁、机械、海洋工程、船舶制造等产业协同发展。从当前深远海发展格局看,项目开发及研制主要为油气企业、能源央企及整机商,布局各有侧重。

油气企业:经验复用与装备突破
油气企业为实现清洁能源电力供应积极探索深远海风电,但在全球范围内不算成功,五大国际石油公司中仍在坚持以新能源为战略重心的仅有道达尔。
我国则以中海油为代表,其超大型海上钻井平台的项目管理经验,在深远海风电领域得以复用,并持续突破风机外的关键装备。
今年2月,中海油新建的全球首座16MW深远海张力腿浮式风电平台开工;10月,其牵头研制的国产大抓力拖曳锚(漂浮式风机基础系泊核心装备)通过工厂测试。
能源央企:“风电+”与产业链协同
能源央企偏好以“风电+”模式降低投资风险、提升收益,如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氢能、储能融合,典型案例包括国能集团“国能共享号”、国家电投今年投运的“龙宫号”、大唐集团“盛唐一号”等。
同时,央企积极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挖掘技术,探索速度与其在海风方面的地位挂钩,如三峡能源、华能等海风开发巨头在深远海布局上也处在领先地位。
·三峡能源先后携手明阳、金风实现深远海漂浮式风机的实装,还与中国中车等企业签约,继续推进深远海风电合作;
·中国华能联合东方电气研发的17MW超大直驱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于7月下线,计划将在广东阳江海域进行示范验证。9月,华能辽宁还进行了35MW级风电机组试验机位项目主体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项目招标,为满足深远海风机测试需求做前期工作。
·国电投牵头联合中国海工、浙大、金风科技等院企共同攻关的“超大型深远海漂浮式风电机组基础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于2024年获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批复立项。今年8月,国电投明确成立由由“国重”项目牵头单位组建“浮体轻量化设计攻关专项工作组”。
·中国华电今年7月发出“绿动蓝海”联合行动倡议,与东方电机、中船科技、金风科技、巨力索具等20余家单位签约,聚焦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
整机商:主动参与与联合研制
明阳智能、中船海装、金风、东方电气等整机巨头,或主动参与项目开发,或联合投资商共同研制各类漂浮式样机,合力推动技术进步。
当前,深远海风电发展仍面临高成本瓶颈,且离岸越远成本越高,核心高成本环节集中在风机外的海工领域,如基础与吊装施工、电缆与输电系统、运维检修等。

“三峡引领号”和“海装扶摇号”开发成本构成
目前来看,对于整机商来说最直接的降本路径如下:
一是机组大型化,这是摊薄单位成本最直接的方式——我国整机企业已下线11款漂浮式风机,其中单机容量超15MW的达6款(含明阳智能16.6MW、金风科技16MW、运达股份16-18MW、中车株洲所20MW、电气风电16-18MW、东方电气17MW),可有效节约用海面积,降低工程与运维成本;
二是一体化设计,通过“风机-浮体-系泊系统”一体化设计与控制,大幅优化载荷,从源头减少材料用量与成本;
三是产业链国产化,近期下线的多款大型漂浮式风机,主轴轴承,叶片、发电机、变流器、变压器等关键部件已实现全面国产化。
漂浮式市场新格局,企业竞争暗线
近几年海上风电市场格局持续迭代,作为未来最大潜力赛道,深远海布局将是影响行业格局的关键。先行者已逐步铺就竞争版图,具体来看:

·明阳智能:以极致降本抢占先发优势
作为海上风电的引领者,明阳在海上大型化产品布局方向快且全,在漂浮式风机方面已先后完成三峡引领号、海油观澜号、明阳天成号。
其业绩表现与海风深度绑定,既受困于海风波动,也急需借海风破局。
张传卫曾表示,深远海开发在下一个5年应该成为中国主力的风电开发区域。
今年6月,明阳集团发布了“质量强基”、“创新驱动”、“战略引领”、“挺进深蓝”和“文化铸魂”五项重大行动在内的“新领军计划”,旨在向世界一流企业奋进。
其近年来研发投入与金风存在差距,主要费用集中投向海风,可以想见明阳现阶段想发挥自己的长处,并将其做到极致,最快速度抢占市场实现弯道超车。通过风机大型化、材料创新、工艺优化缩短工期等方式降本增效。
根据明阳的数据,漂浮式风电在欧洲约为50000元/千瓦,目前国内最好的机型也要25000元/千瓦—30000元/千瓦,而明阳智能的产品可以做到10000元/千瓦。
50MW不仅仅是单个产品,它代表的是对整个海上风电产业链、安装运维体系、甚至行业标准的一次重新定义。明阳的目标是加速漂浮式风电技术商业化进程,同时提升自身在全球海上风电技术标准制定和产业升级中的话语权,并以此打开国际市场。
·金风科技:“稳扎稳打”的后发突破
今年10月,伴随16MW漂浮式风电机组吊装完成,金风科技在宣传视频结尾用“入深海,见未来”收尾,明确其深耕深远海风电市场的发展目标。其海上风电市占率持续增长,深远海为关键未来赛道。
金风科技最早于2023年6月完成了16超大海上风机吊装,但在其他企业积极布局漂浮式风机的期间,金风迟迟没有官方信息传出。直到今年7月,金风科技研发的16+MW漂浮式机组正式下线。10月1日该漂浮式机组就已完成吊装,再次刷新全球全球已吊装海上漂浮式机组单机容量最大、叶轮直径最大等多项纪录。

据了解,此次吊装的金风科技GWH252-16-F机组,是依托于已实现商业化、批量化应用的GWH252-16MW机组,进行同平台升级开发,核心部件高效复用,降低了机组设计、制造、运维全过程成本。在金风和三峡等产业链伙伴联合攻关下,实现了漂浮式机组的“一体化设计”。
“三峡领航号”将通过一体化拖航,抵达广东阳江青洲目标海域机位点,在50多米深的海域进行一系列海上作业,包括浮体与预先敷设在海床上的多组系泊缆索精准回接、动态电缆连接、风电机组调试等工序,为最终的并网发电做好准备。
除三峡外,金风科技还与国电投、华电等央企合作,共同推进深远海市场的开发。
·东方风电、电气风电、中国中车、运达股份同台竞技
2022年12月,中电建万宁漂浮式海上风电项目一期获海南发改委核准并开工。
2023年12月,一期6台漂浮式风电采购完成,东方风电、中车株洲所各提供2台漂浮式机组,运达股份和电气风电各提供1台漂浮式风电。
本次漂浮式示范风电项目的风机裸机价格部分在3000元/kW以内,最低报价已达2700-2800元/kW之间。
浮体设备由广西蓝水、泰胜风能、中车兰州机车、中国水利水电四局交付。
目前各整机商的漂浮式风机均已下线。

从企业诉求看:电气风电曾是海风王者,近年市占率下滑,需借新市场新技术扭转颓势;东方电气凭借大型化在海风发力,市占率持续提升,可通过大型化挺进新市场;中国中车、运达股份作为海风新入局者,渴望通过深远海打开增量市场,以上企业将借此项目开启新竞技。
·远景能源:深远海研发在于稳
远景目前未有漂浮式风机项目的推进信息,应与企业发展重心及战略思考有关。
其风机产品与装备平台副总裁黄虎在近期多次会议上指出,深远海产品研发关键不在于快,而在于稳,全生命周期的成本与风险都要考虑在内,陆上和近海风电的经验与标准不能直接照搬到深远海。
深远海风机要在三个方向发力:
1.不遗余力提高风机可靠性,极致可靠才能真正实现降本增效;
2.扎实做好智能化监控和运维;
3.通过一体化协同设计、风储协同,降低基础、海缆等机组外的其他成本。
除以上企业外,中船海装作为漂浮式风机的先行者之一,其研制的“扶摇号”2022年安装,并于2023年在智能微网模式下运行发电。作为中船集团子公司,中船海装依赖船舶与风电技术同源进行创新,正在打造海上蓝色经济综合体。
兴蓝风电则走海外开花路径,其在2009年在欧洲成立研发中心,掌握浮式风电技术,基于早期核心专利的技术方案,已在欧洲通过工程化应用验证,并实现漂浮式风机出口。
兴蓝风电目前已打造出“一基双机”综合解决方案,今年10月,兴蓝风电海河荷兰MultiEngineeringGroupB.V签署协议,携手推进“双机头一浮体”漂浮式风电解决方案的开发与商业化。据悉,MultiEngineering主要是在浮体设计、数字孪生建模、结构监测等方面具备深厚技术积累。
结语
新技术规模化总有既定路径:
小规模项目验证(验证是否能交付、运维成本和可靠性)→更大规模试水→验证后匹配产能→供应链降本
漂浮式风机正处在产业链不断突破,技术持续积累的前期过程中,等待更多真实试验数据,“十五五”将是漂浮式风机能否成熟的关键期。整机商有同有异,是强者恒强还是弯道超车,答案就藏在每一个项目落地、每一项技术攻关中,而这也将最终重塑中国海上风电的未来版图。
微信客服
微信公众号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