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 这是一个特殊的微信群——成员几乎囊括了我国主要风机制造企业的负责人。

发出这条信息的,是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秘书长——秦海岩。
近几年,他一直在为行业“反内卷”奔走呼吁,致力于推动风电高质量发展。

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备的风电产业链,截至目前,我国风电累计并网容量5.8亿千瓦,已连续15年稳居世界第一,正进入年均新增装机1亿千瓦以上的新时代。但在过去几年,这个被誉为“风口上的产业”,却陷入了“低价内卷”。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秘书长 秦海岩:2023年开始,风机价格从原来三四千块钱每千瓦降到了一千多块钱,最低的时候有的招标的价格已经低于一千块钱每千瓦。把这东西按铁的价格去卖都不止这么多钱。

据风能专委会统计:2024年我国陆上风电机组(不含塔筒)的单月加权平均价格已跌破1300元/千瓦,低于绝大多数企业的成本线。
这意味着风电整机企业普遍面临“卖一台亏一台”的困境。
记者查阅多家上市公司财报发现:自2023年以来,我国风电整机制造企业利润整体大幅下滑。5家风电头部企业的风机业务平均毛利率呈明显下行趋势:从2021年的19.2% 降至2024年只有5.5%。

近几年,风电行业产生了“最低价中标”现象,这是指在投标竞争中,价格成为唯一决定因素——谁报价低,谁就能中标。
这样的低价竞争压缩了企业研发投入,在无形中影响了风电行业的创新动力,也曾引发了风电装备的质量问题。
如果继续卷下去会导致什么后果呢?

明阳集团董事长 张传卫:制造业的资本金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全部资产收益率,严重低于银行融资成本。金融机构有顾虑了,大学生也不愿意来了。

秦海岩认为,行业如此严峻的形势改变了一个固有的观念——过度竞争是有利的。
市场经济是以价格为基础的。价格降低,需求增加,这是基本规律。一种固有观念认为,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下,低价竞争最终会实现优胜劣汰。
而风电行业的事实证明,当竞争失去边界、价格跌破底线,行业就会陷入“价格越低、质量越差”的恶性循环,最终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

为了让风电行业走出“低价内卷”的困局,实现高质量发展,风能专委会联合行业企业开始寻找破解之道。

他们请法律专家梳理政策法规依据,让抵制低价恶性竞争有法可依。《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禁止以低于成本报价竞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也对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作出限制。

202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提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这给了风能专委会极大的行动底气。

在风能专委会的倡议和推动下,2024年10月,12家风电企业代表共同签署了《中国风电行业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自律公约》。这12家风电企业的市场份额合计超过99%,几乎覆盖整个行业。

《自律公约》的核心条款直击痛点:重点整治低价恶性竞争、恶意诋毁同行、合同不公平条款等问题。

加入公约的企业达成共识,以风电整机的直接变动成本作为最低成本价参考,并按季度进行动态调整。有了可量化、可执行的标准,《自律公约》的约束力才真正落到实处。

结合可量化的价格标准,惩处方式也将精准挂钩违规行为。《自律公约》明确规定:一旦企业出现低于最低成本价的投标行为,管理委员会将发出警示函并在行业内通报。若再次违规,将被认定为低价恶性竞争,公开曝光违约行为,并在必要时上报相关主管部门处理。

光凭一份警示函就能阻止企业去低价争夺订单吗?执行初期,很多企业领导在心里打上了问号。

行业之前也签过类似的合约,但只要一家企业违反,剩下的企业也都跟着违反,承诺变成了一纸空谈。但这次不同,随着国家开始整治内卷式竞争,行业形成反低价共识,自律公约管理委员会动真碰硬,对违约企业公开谴责通报,让许多企业家增强了信心。
为进一步用信誉来约束企业行为,秦海岩还组织风电整机企业的领导签订承诺书,将企业家个人信誉与《自律公约》绑定。

记者了解到,自律公约最低成本价细则实施半年多来,自律公约管理委员会已发出7次警示函,均为首次违约,无二次违约。近两个月未再出现违约情况。随着规则的运行与市场的检验,行业已逐步形成共识:遵守规则比低价抢单更有利。

上海电气风电集团总裁 王勇:还是很有威慑力的,所以有一次两次之后,其实就没人再去敢触这条红线了,当大家都形成这个共识的时候,发现给自己企业也带来了收益,那自然而然就大家都会遵守这样的一个规则。

除了守住底线,要让风电真正走出低价竞争,关键在于改革“最低价中标”的招标机制。目前,风电评标通常由商务、价格、技术三部分构成。

2024年10月《自律公约》签订后,一家第三方风电检测机构受公约管理委员会委托,启动风电评标规则改良研究。首先降低价格权重,提高技术权重。其次,他们还计划将技术评标中原有一些主观评价修改为可量化的标准,让技术分更好反映风机实际质量。

不仅行业协会在推动评标优化,一些发电企业也开始主动“破内卷”。2024年11月以来,国家电投等电力央企率先修改了评标规则,采用“非最低价中标”原则进行招标。

在多方合力下,陆上风电机组加权平均中标价格从2025年1月的1422.1元/KW上涨到9月的1592.7元/kW,涨幅达到12%,相比去年5月的历史最低价上涨24%,主流机型价格全部高于其最低成本价,“低价抢单”现象明显减少。
风电整机厂商直接受益于招标价格止跌回升,毛利率实现提升,盈利能力得以恢复;零部件环节的压力也得到缓解。

微信客服
微信公众号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