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又一巨头宣布停建氢能项目。埃克森美孚(Exxon)首席执行官达伦·伍兹(Darren Woods)上周五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由于客户需求疲软,该公司已暂停建设将成为全球最大氢气生产设施之一的计划。
据了解,这一项目于于2022年公开,计划在其位于德克萨斯州贝敦(Baytown)的炼油和化学综合工厂建造这座工厂,目标是每天生产10亿立方英尺的蓝氢,但现在,却因“客户需求疲软”和“使用成本较高”而搁浅。
国外氢能产业发展低迷,国内情况也不容乐观,仅11月,国内就有4个氢能项目终止、撤销的消息接连爆出。
先来看看项目具体情况:
国能阿拉善百万千瓦风光氢氨项目终止
11月13日,国能阿拉善百万千瓦风光氢氨项目终止通知印发,称已终止该项目建设规模,撤销项目核准(备案)手续,取消项目示范资格。
该项目为内蒙古阿拉善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点新能源项目,投资方为国能源创阿拉善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能源创”),总投资50.8225亿元,旨在通过风光发电、绿氢制备及氨合成等技术实现低碳化发展。规划风电装机容量40万千瓦,配套220千伏输电线路及升压站,绿氢合成氨产能14万吨。
该项目为项目方主动撤销。
鄂托克前旗风光制氢一体化合成绿氨项目
11月18日,内蒙古自治区投资项目在线审批办事大厅发布《鄂托克前旗能源局关于同意深能北方(鄂托克前旗)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撤销鄂托克前旗风光制氢一体化合成绿氨项目250MW光伏发电项目及电解水制氢站工程项目备案的说明》。
该项目于2024年1月完成备案,项目单位为深能北方(鄂托克前旗)能源开发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200000万元。计划新建年制氢约17500吨电解水制氢站和250MW光伏发电项目,配套建设变电站、进厂道路、综合楼、办公区及配套公辅设施。计划建设起止年限为2024年5月至2025年12月。
公告指出,撤销原因为企业战略布局调整。
美锦能源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及氢燃料商用车零部件生产项目
11月7日,美锦能源发布公告称,公司决定终止可转换债券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及氢燃料商用车零部件生产项目(一期一阶段)”(以下简称“一期一阶段项目”),并将项目剩余募集资金17917.83万元(含理财收益、银行存款利息收入)永久补充流动资金,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虽然在后续声明中,美锦能源表示将坚持夯实氢能发展根基,进一步拓展氢能的多元化应用,但也侧面反映出燃料电池及氢燃料商用车相关项目经济性不及预期。
内蒙古易高煤化科技有限公司32万吨/年绿色甲醇技改项目
11月5日,内蒙古自治区投资项目在线审批办事大厅信息显示,内蒙古易高煤化科技有限公司32万吨/年绿色甲醇技改项目同意撤销。该项目在备案一天后撤销,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19010万元,预处理24万吨生物炭原料,年产14万吨传统甲醇+18万吨绿色甲醇产品。原因为因项目规模发生重大变化。
停建原因:经济性、需求、政策
纵观国内外这些被按下“暂停键”的项目,其背后原因惊人地一致,共同指向了当前氢能产业发展的核心痛点。
经济性“硬伤”
成本高昂,市场承压:埃克森美孚项目停建的直接原因就是“客户嫌贵”。无论是蓝氢还是绿氢,其生产成本目前远高于传统的化石能源。对于工业用户而言,在没有强制减排要求或足够补贴的情况下,使用昂贵的氢气意味着直接牺牲利润,自然“持观望态度”。
投资巨大,融资困难:国内项目中,国能阿拉善项目投资额高达50亿元,深能北方项目也达20亿元。在全球高利率和资本市场收紧的背景下,如此巨额的投入让企业和投资者望而却步。美锦能源直接将募集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直言不讳地反映了氢燃料电池相关项目经济性不及预期的现实。
需求侧“鸡生蛋,蛋生鸡”的困境
氢能的大规模发展依赖于成熟的基础设施和稳定的下游应用。然而,在需求尚未规模化之前,企业不敢轻易投资基础设施;而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需求又难以被激发。这种循环困境导致了许多项目即使建成,也面临“有氢无市”的风险。
政策补贴落地不及预期
虽然各国政府都在顶层设计上大力支持氢能,但具体的补贴细则、税收优惠、市场准入等配套政策落地速度,往往跟不上项目开发的步伐。如内蒙古易高项目,其备案一天后就撤销也反映出企业在宏观战略与微观盈利之间进行再评估,“企业战略布局调整” 这一常见官方说辞背后,是对项目实际盈利能力的重新审视。
热度褪去、理性回归
尽管“停建潮”听起来令人沮丧,但这恰恰是产业从狂热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
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
早期的氢能发展带有一定的“口号式”和“运动式”色彩,各地、各企业争相规划大型项目以抢占赛道。如今,随着对技术路径、成本构成的认知加深,企业不再盲目追求吉瓦级的宏大叙事,而是更关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经济性。此时的“暂停”或“转向”,是一种更负责任的投资行为,意味着行业开始从追求“规模第一”转向追求“效益优先”。
优胜劣汰,资源向优质项目集中
这一轮洗牌有助于将有限的资金、政策和人才资源,从那些可行性存疑、仓促上马的项目中释放出来,重新配置到技术更领先、商业模式更清晰、产业链协同更好的优质项目上。这反而有利于整个产业生态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倒逼技术创新与模式突破
成本压力是技术创新的最佳催化剂。项目的停建会倒逼产业链上的企业加速研发更低成本的电解槽、更高效的制氢工艺以及更经济的储运方案。同时,也会促使企业探索更多元化的商业模式,例如“风光氢氨醇”一体化中的产品组合,以平抑风险,提升整体收益。
整体来看,这一场“停建潮”只是一个转折点,它宣告了单纯依靠政策预期和资本故事驱动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标志着氢能产业正式进入 “冷静期” 和 “实干期”。
微信客服
微信公众号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