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原材料飙升200%!储能全线跟涨在即?

   2025-11-24 世纪储能380
核心提示:在本轮锂电及储能产业链需求全面上涨的背景下,行业长期存在的结构性挑战也逐渐显现。

近期,锂电材料市场掀起新一轮涨价潮,从碳酸锂、六氟磷酸锂到VC添加剂等关键材料价格持续攀升,背后折射出全球储能需求爆发与产业链供给紧张的新态势。随着海内外储能需求的不断攀升,一场由“材料-电芯-系统”逐级传导的价格调整正在展开。

储能市场需求爆发,推动锂电材料价格猛涨

11月19日,碳酸锂期货主力合约突破10万元/吨,创下近半年新高;此前两日,该合约刚以涨停收盘,重返9万元大关。

与此同时,电解液核心原料涨势也愈发迅猛,最新数据显示,国产六氟磷酸锂现货报价最高达到15.3万元/吨,相较于7月低点的4.95万元/吨,涨幅高达约200%。而另一关键添加剂碳酸亚乙烯酯(VC)价格也从底部4.5万元/吨反弹至10~12万元/吨。值得注意的是,此轮涨价已从个别材料蔓延至磷酸铁锂、三元材料等多个品类,形成系统性涨价态势。

这轮锂电材料价格大涨的背后,储能电芯需求的集中爆发是关键驱动力。

政策层面,今年2月国家发布的136号文取消了强制配储,大力推动储能走向市场化,极大地释放了市场需求。抢装潮下,大量项目在6月前集中并网,大幅加快了储能电站建设进度,推高了市场对储能电芯的需求。

同时海内外需求共振,进一步加剧储能电芯的供应紧张。数据表明,截至2025年9月,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已突破1亿千瓦,较“十三五”末增长超30倍;2025上半年中国企业海外订单达163GWh,同比激增246%。全球市场同样火热,根据Infolink数据统计,2025年前三季度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超410GWh,同比增长98.5%。

海内外储能需求的集中爆发推动了储能产品需求的增加,随着市场“一芯难求”现象的显现,锂电产业链也随之出现产线满产、供不应求的情况,从而推动锂电材料价格的飙升。

产品供不应求,储能产业链集体涨价

在锂电材料价格上行与储能需求暴增的双重推动下,储能产业链各环节产品价格逐步企稳,并呈现出结构性上涨态势。

据世纪储能不完全统计,2025年储能电芯中标均价稳定在0.285元/Wh水平,虽整体有走低的态势,但整体趋稳,降幅有所收窄,部分头部厂商甚至出现涨价趋势,储能电芯价格呈现回暖迹象。

具体来看,50Ah、100Ah等小容量电芯价格从年初的0.33元/Wh升至0.38元/Wh以上,涨幅超20%;314Ah电芯均价也维持在0.3元/Wh,两月内涨幅接近20%。

受电芯成本上行影响,系统集成环节报价也随之上调。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小时直流侧液冷集装箱均价达到0.42元/Wh,同比上涨1.2%;2小时的交流侧液冷集装箱上涨3.1%,均价达到0.5元/Wh。

临近年底,随着各地储能项目进入交付并网关键期,储能PCS环节也出现量价齐升态势,三季度起其价格普遍上涨超10%,头部企业产能利用率超过90%。同时,储能PCS的交货周期显著延长,如构网型PCS交货周期延长2~3周,大机型(≥3.45MW)PCS交付周期由45天拉长至75天,部分订单排期已至2026年上半年,市场供应紧张。

这一现象凸显了核心零部件产能建设滞后于终端需求的矛盾,而短期内PCS环节的供应紧张可能与电芯短缺形成叠加,影响部分项目交付进度。

头部企业持续扩产,2026年将迎来投产“小高潮”

面对 “一芯难求” 的市场格局,头部企业正通过大规模扩产缓解供应压力,推动行业从供需失衡向新平衡过渡。

据世纪储能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宁德时代、楚能新能源、远景动力、国轩高科等持续扩产,密集宣布多个储能项目的开工、签约等,涉及产能达到787GWh,总投资超1229亿元。

进入下半年,储能企业的扩产步伐持续加速。11月17日,汇川技术西安储能基地正式投产,年设计产能50GW,主要生产储能及电源系统;10月28日,楚能新能源襄阳70GWh锂电池项目开工,包含50GWh储能电池产能和20GWh动力电池产能,生产覆盖588Ah~1000Ah大型储能电池,4-6C珠峰系列超级快充动力电池等。

10月27日,远景动力宜昌40GWh储能超级工厂启动,将生产最新一代700+Ah储能电池产品,预计于2026年投产;近日,中创新航邯郸51GWh电池基地项目获批,一期工程计划投资54亿元,建成后将实现年产12GWh动力及储能电池的生产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此轮储能项目产能普遍聚焦大容量、长寿命的500Ah+大电芯,这意味着扩产过程不仅是数量补充,更是行业技术迭代与产品升级的过程,将为储能市场的持续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在本轮锂电及储能产业链需求全面上涨的背景下,行业长期存在的结构性挑战也逐渐显现。

供应链压力持续加剧企业分化。 六氟磷酸锂、碳酸锂等关键材料价格快速上涨,不断推高整体制造成本,加上储能产品环节的供不应求,整个产业链的压力持续加剧。在这一过程中,具备规模优势和长期协议订单的头部企业展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行业洗牌加速推进,市场份额进一步向头部集中,部分二三线企业则凭借灵活定位与细分市场机会逐步崛起。而中小厂商受限于采购议价能力弱,甚至抢不到货的情况,其利润空间持续被挤压,或将在长期“减产”和“停产”中被淘汰出局。

产能释放仍需时间,“锁单”策略值得考虑。 当前这轮产能扩张虽然迅猛,但由于产线建设、设备调试与产能爬坡需要时间,预计供需偏紧的局面至少将延续至2026年第一季度。随着2026~2027年间新增产能的集中落地,特别是大容量电芯的规模化量产,供应链压力有望得到系统性缓解。在这一过渡阶段,若系统集成商尚未全面上调报价,适时“锁单”仍是规避短期成本波动的有效策略。

随着新产能的陆续释放,储能产业竞争将进入新阶段,企业间的较量将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向技术、成本、供应链协同等综合能力的比拼。那些能够在新一轮扩张中保持战略定力,注重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的企业,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大发展空间。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第三届储能 创新发展大会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