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第十二届中国风电后市场交流合作大会”对话环节,协合运维总经理胥佳指出:
136号文的发布,绝非偶然。它是新能源从“补充电源”迈向“主力电源”征途上必经的市场化洗礼。当固定电价庇护伞收起,收益波动性成为常态,资产价值正前所未有地依赖专业化运营。
当前,电力市场化改革步入快车道,新能源行业面临陡峭的能力爬坡挑战:一是没有现成路径可供复制,二是新的能力建设时不我待,需快速构建适应市场化环境的运营能力。
这场系统性变革,需要所有行业参与者的集体转身,更需要解决传统的运营模式、产业关系与市场化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产销割裂”引发的负收益困局。
“生产计划”与“电力交易”严重脱节已成普遍痛点,风机停机试验未同步交易部门,次日被迫高价购电履约的案例屡见不鲜。市场化交易将产销脱节的代价放大,“以前是零收入,现在是负收益。干了不仅白干,反而倒贴钱”,胥佳直言。
破局关键在于数智化协同:通过生产计划与交易日历的智能联动,配合自动化交易系统管控电价波动风险。“数智化不是选择题,是生死状”,这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胥佳强调。
标准缺位加剧市场内卷。
对于运营服务项目的标准定义和具体内涵,业内缺乏统一规范。看似都是“高质量的全年检”“包含小修”“精维护”等常见名词,不同服务商的执行标准、资源投入、承诺的产出可能天差地别,甚至需求方上下级间的理解都不一致。
服务的供给双方缺乏一致的话语体系,服务商依据自身经验解读标准,业主按预期效果评估服务价值,引发报价体系混乱。亟需协会与行业联盟牵头,推动运营服务的标准化。
在专业服务的招投标领域,传统机制存在明显适配问题。
某专业技术服务类项目中,服务商为获取订单,作出远超行业常规水平的服务承诺,并以显著低于合理成本的报价竞标。实际交付时,因技术能力不足,服务效果低于承诺标准,导致业主承受远高于合同罚则的衍生损失。
“这本质上是用采购设备的逻辑采购专业服务”,胥佳表示:“专业服务交易亟需更科学的评价机制,应摒弃最低价优先法则,在影响因子较大的技术服务采购中,引入健全的企业服务能力评估方法。”
服务作为生产与消费同步发生的无形产品,意味着成交时的承诺需在漫长交付中验证效果。因此,搭建行业信用体系,改善行业服务交易的可信问题也至关重要。
行业需要构建覆盖服务全周期的透明化、可反馈的“大众点评”模式,让运维质量可衡量、服务价值可追溯,将资产管理服务质量沉淀为可量化的信用资产,胥佳指出。
只有实现“技术有信用,信用可量化,资本才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后服务行业才能健康地支撑中国电力系统的战略转型。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