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是行业发展的关键引擎。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以场景精准牵引,以要素强劲赋能,助力成员单位的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形成多元技术路线,推动行业破局破卷。
7月25日,随着100MW/200MWh储能系统全面进场安装,山东诸城滨河独立储能电站一期项目进入最后攻坚阶段。这也是科力远公司牵头组建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以来,布局的首个磷酸铁锂电池+钒液流电池混合储能项目,预计2025 年10月建成。
共建生态闭环:持续释放储能赛道势能
诸城滨河电站由科力远、中创新航共同发起的储能产业基金投资建设,由科力远、中创新航、凯博资本、端瑞科技、果下科技、星辰新能等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成员联合打造。目前,电站已完成土建施工与电气安装工程建设,储能系统设备全部进场,后续将围绕设备安装、测试验证及并网准备工作展开。
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充分发挥成员单位在技术攻坚、资金保障、市场拓展等领域的综合优势,持续拓展独立储能赛道。目前,联合体已携手取得8个独立储能及共享储能项目的批准备案,总规模达1200MW/3200MWh,并在今年三四季度进入业务的密集释放期。
创新混储系统:短时调频+长时调峰
新能源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占比不断提高,对灵活性调节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更快速的响应和更长时间调节支撑,单一储能难以同时满足电网调峰、调频、惯量支撑,以及储能时长、成本、使用寿命等要求。
诸城滨河独立储能电站采用了由科力远创新的混合储能技术,将磷酸铁锂电池和钒液流电池进行搭配,在平衡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的同时,提高系统的循环寿命和稳定性。其中,磷酸铁锂电池具备快响应、高功率的优势,能够提供毫秒级功率支撑,保障电网瞬时稳定,适用于短时、高功率需求场景。而钒液流电池则凭借长寿命、大容量、高安全的特性,适用于长时能量存储与释放的场景。
整合要素资源:加速钒液流技术产业化
与锂电池的成熟度相比,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目前尚处于项目示范阶段,较高的初始投资成本成为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主要阻碍。不过,随着电力系统对长时、大容量储能需求的不断攀升,以及钒液流电池系统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其商业化进程有望加速推进。
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依托混合储能的技术驱动,以及终端场景需求牵引,降低系统整体成本,促进钒液流电池的装机量提升,加快技术产业化。目前,联合体正发挥成员单位在产学研金服用各领域的优势资源,形成产融投建运生态闭环,加快锂电池、镍氢电池、固态和半固态电池、钒液流电池等技术路线在调峰调频和长时储能领域的应用。
优化安装模式:节约资源+提升效率
在电站设计方面,诸城滨河独立储能电站采用预制舱形式,储能系统集成化程度高,环境适应性强,可以有效减少现场安装调试及后期维护的工作量。由于舱体与建施采用一体化设计的安装模式,整体占地面积较为紧凑,相较于传统变电站,大大节省了土地面积,空间占用率明显降低。同时,预制舱式变电站的布置更加灵活,优化了工序流程,改善了设施安装测试的方式,缩减了工程量,从而减少了建设工期,确保工程能在规定时间内交付。
面向碳中和背景下的储能发展机遇,科力远也将持续深化生态模式,加快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拓展独立储能电站、零碳园区、虚拟电厂等应用场景,以整体解决方案服务新能源与储能事业。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