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37%隐患谁来担?光伏低价内卷下,千万电站遭遇“危机”

   2025-09-01 世纪新能源网孔令辉960
核心提示:唯有坚守质量底线,才能在行业复苏周期中占据主动!

2023年底,全球光伏行业开始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寒冬”!

曾经风光无限的行业巨头们集体陷入亏损泥潭,据悉,2024年光伏行业亏损规模超千亿元,头部企业成为重灾区,TOP5亏损企业合计亏损额超过350亿元,组件环节平均毛利率降至-5%以下。在今年刚刚披露的半年报中,五大光伏龙头,依旧亏损173亿。

由于严重的产能问题以及供需失衡,光伏市场也出现了明显的低价竞争现象:部分企业组件报价低于0.68元/W,显著低于主流现金成本线,属于典型的“亏现金”销售。为支撑低价降低成本,部分企业开始在核心材料的规格参数上进行调整:比如玻璃厚度减薄、边框壁厚度缩水等等… 最终导致一批偷工减料的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破坏市场秩序。

全产业链质量亮红灯

组件与辅材合格率大幅下滑

据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披露,在2019-2024年,光伏组件整体合格率由100%下降至62.9%。

五年时间内,光伏组件的合格率下降了近40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市场上超过三分之一的光伏组件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2025年36家企业共计69个批次组件抽检中,不合格率也逼近16%。其中,不合格组件11个批次、机械载荷不合格5个批次、转换效率不达标8个批次、功率不达标3个批次,已经达到了红线!

同时,CPVT国家光伏质检中心数据显示,关乎组件安全性能的光伏玻璃,自2022年以来合格率回到行业发展初期水平,最新一次抽查共计10个批次,有3个批次不合格,合格率约70%。

边框产品的合格率也在进一步下降。边框的膜厚下降、尺寸壁厚变薄等问题日益突出。最新一次调查共计20个批次,合格率已低于50%。

更加触目惊心的是,近年来焊带、胶膜、接线盒等产品的合格率,也有所下滑。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抽查焊带共计61个批次,其中26个批次不合格,POE胶膜合格率约为80%,EVA为85%,EPE则低于80%。接线盒问题尤为突出,29个抽检批次合格率低于50%,旁路二极管热性能与热失控试验失败率高,存在燃烧安全隐患。

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经济损失与安全风险叠加

这些不合格的光伏组件及边框、胶膜、玻璃等辅材流入市场,不仅会让投资回报打水漂,还极易发生安全事故。

如组件抗风压、抗雪压能力不足,在台风、暴雪等极端天气下易发生碎裂、变形。碎片可能坠落砸伤人员或损坏下方设备,若安装于电站支架,破损组件还可能导致支架受力失衡,引发整体坍塌。

组件转换效率/功率不达标虽不直接引发安全事故,但低效率组件会导致电路负荷不均,长期运行可能引发局部过热,间接增加火灾风险;若功率与设计值偏差过大,还可能与逆变器等设备不匹配,触发电气故障。而作为组件的 “防护壳”,光伏玻璃一旦不合格,发生开裂便会让雨水、沙尘渗入组件内部,引发电池片短路、漏电,增加触电或火灾概率。同时,过薄的玻璃也会进一步降低透光率。其边框壁厚不足会导致支撑力下降,组件易从支架上脱落;膜厚不足则会降低防腐能力,户外长期暴露会快速生锈、腐蚀,不仅缩短边框寿命,还可能因锈蚀碎片渗入组件,破坏电气绝缘性。不合格胶膜在长期紫外线照射下会快速变脆、开裂,进一步加剧层压失效,让组件寿命从设计的25年骤降至10年以内,且老化过程中可能释放有害物质,污染环境。

逆向价格传导下

企业 “以质换量”、无序降本

众所周知,光伏行业依赖长期口碑,企业产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会陷入恶性循环,失去下游电站投资方、经销商的信任,订单大幅减少,甚至被市场淘汰。那么为什么光伏企业还会牺牲产品质量?

其实,这是光伏产业链独特的价格传导逻辑与终端收益天花板双重约束产生的影响。

8月20日,多晶硅n型复投料成交价格区间达4.5-5.2万元/吨,创年内新高,且涨价已传导至硅片与组件环节,央国企组件集采投标单价涨至 0.72-0.73元/W。但看似 “回暖” 的价格背后,还有一笔“收益帐”。

上网电价对 IRR 影响测算表 数据来源:长江证券研究所

光伏产业链价格传导遵循 “终端需求定价→中游传导→上游适配” 的逆向逻辑:在市场化电价下,终端电站的收益天花板已固定,组件价格上涨空间被严格限制。行业测算显示,当上网电价为0.25元/kWh时,组件价格若超过0.65元/W,光伏电站的内部收益率(IRR)可能低于6%,而这是央国企投资的 “红线”。

当前市场现状,只有电价在0.35/kWh以上,才能承受0.7到0.75组件价格。但136号文推动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后,部分省份机制电价较燃煤标杆电价下降,机制电价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多省都在IRR红线附近徘徊。

世纪新能源团队制表

根据世纪新能源网统计,以上14省机制电价有8省上限在0.35元/kWh及以下。像贵州新增电站机制电价近为0.25—0.3515元/kWh,新疆为0.15—0.262元/kWh,宁夏为0.28—0.2595元/kWh、甘肃为0.195—0.244元/kWh。

因此,组件价格过高,电站收益合不上,也不会做“赔本买卖”。在当前市场现状下,组件企业为了成交,会存在藏价、折扣价等暗价行为,实际盈利并未改善。

上游涨价将中游利润进一步转移至上游,而终端电站难以接受更高组件价格,中游企业为控制成本、保住订单,只能选择 “材料减配”“偷工减料”,最终陷入 “低价中标→质量下降→口碑崩塌” 的恶性循环。

但光伏行业的暗价以及质量危机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关注。

多部门出手

严厉打击无序竞争 偷工减料

7月24日,国家发改委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首次将“相互串通操纵价格”与“低于成本价倾销”列为禁区,将“反内卷”纳入法律框架,避免光伏行业无序竞争,低价抢单牺牲质量。

除了立法,自2024年以来,光伏行业“反内卷”的会议不断,这些会议也给市场增添了“定心丸”!2025年8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大部委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强调打击降低质量管控、虚标产品功率等行为。这已是年内第四次高级别行业会议,凸显了局势的严峻性。

而光伏行业自身也在努力。8月22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共同维护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光伏市场秩序的倡议》,明确光伏企业需坚守质量安全底线,杜绝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行为;根据市场供需合理排产,避免盲目扩产加剧供需失衡。

在电站终端,此前,为了有效管控组件安全质量,大唐等央企已经提出“光伏质控20条”,对组件的“技术标准、寿命、质保、三方认证、组件辅材、生产工艺”等方面提出质控要求。

光伏行业的 “寒冬” 既是挑战,也是行业洗牌的契机。短期来看,亏损与质量压力仍将持续,但随着政策监管加码与市场规则优化,行业有望逐步摆脱 “以质换量” 的困局,同时,对于光伏企业而言,应坚决摒弃通过“材料减配” 降低成本的短视行为,唯有坚守质量底线,才能在行业复苏周期中占据主动!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第二届中国BIPV产业领跑者论坛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