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硅料暴涨,行业小作文四起!光伏“反内卷”前路如何?

   2025-08-07 世纪新能源网段伟林4660
核心提示:反内卷这场仗,还得咬着牙往前冲。

在过去的七月,光伏行业一场始于硅料端的惊天逆转重磅上演。

这场逆转的核心,指向从材料端去除过剩产能,打破低价竞争利润萎缩的恶性循环,带动下游价格修复,推动全产业链盈利重回理性区间。

数据印证着这场变化的力度:7月初,多晶硅n型复投料成交价格区间仅为3.40-3.80万元/吨,颗粒硅3.30-3.40万元/吨;到了月底,多晶硅n型复投料价格已攀升至4.5-4.9万元/吨,颗粒硅涨至4.4-4.5万元/吨,实现五周连涨。不过,近期涨幅已明显趋稳,似乎预示着市场正在寻找新的平衡点。

8月6日,硅业分会发布消息,本周多晶硅n型复投料成交价格区间为4.5-4.9万元/吨,成交均价为4.72万元/吨,周环比上涨0.21%。n型颗粒硅成交价格区间为4.4-4.5万元/吨,成交均价维持在4.43万元/吨。

只是,硅料端的涨价潮起,一个关键问题浮出水面:这波从上游发起的价格修复,能穿透产业链,带动下游环节走出“低价泥潭”么?

推动硅料价格飙升的三板斧

第一板斧无疑是政策的强管控,给光伏行业划红线立规矩。

不同于以往,本轮调控呈现出规格升级、立法先行、多部门协同的特点,各项政策及措施正在不断推进。

在行业之外,《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案将“低于成本价销售”定为违法,中央财经委会议剑指“地方招商灰犀牛”等举措,都在说明政府反内卷态度持续强化。7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就《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进一步明确不正当价格行为认定标准,规范市场价格秩序,治理“内卷式”竞争。

第二板斧,通过行业自律,限产控价与产能收储,严控产能增量。

这是最受关注的重大举措,直接影响行业前景。但由于缺少官方信息的实时公布,各种行业小作文频出。

先看产能收储,5月中旬便有传闻:多晶硅6家龙头(通威、协鑫、大全、新特、亚硅、希望)形成类似OPEC的联盟,计划成立一只700亿的基金,收购其他家产能,收购后的目的是为了报废。

这一传闻在7月随着反内卷进一步明确,持续发酵。

据专业财经媒体财新7月9日报道,正在推进“反内卷、去产能”的救市方案,进展是计划由硅料龙头企业联合成立平台型公司,承债式收购产业链中的过剩产能。

若收购完成,该联合公司将统一安排生产、销售,协调开工率、产量、库存等指标,以推动光伏行业消化库存,实现供需的相对平衡。

可以看到,目前行业正在积极推进收储方案的落地,整合可能性较高,但商谈难度可想而知,还有细节有待商榷。各方对此高度关注,甚至协会连夜辟谣多晶硅方面的相关内容,呼吁大家不信谣!不传谣!

与收储同时进行的还有控价。

在此之前,多晶硅均价于2024年5月中旬降至3.8万元/吨,持续低于行业平均成本运行已超一年之久。

关于“不能低于成本价销售”表述,最早出现于硅业分会7月2日的推文中表示,国家相关部门多措并举,包括推动供给侧结构调整打造“产业命运共同体”,以及严控“低于成本价销售”内卷式竞争,供应和价格两手抓,市场预期向好。当天多晶硅期货强势涨停并开启了剧烈的炒作行情。

网传截图

硅业分会7月9日推文指出,“为符合‘不低于成本销售’的价格法规要求,硅料企业一次性提价至综合成本线之上。”

这一表述之后衍生出多篇未经证实的小作文,期货市场也倾向传播“小作文”等小道消息挖掘利好,推动多晶硅期货和现货价格持续上涨。

不过,这个成本价是指的是企业各自的成本,或是行业的平均成本?

有媒体以投资者身份向企业咨询,通威股份董秘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表示,到目前为止,关于“不能低于成本价销售”这方面,整个行业还没有一个严格、准确的统一口径,他们这边也不把握这个“成本价”的明确指向。

大全能源董秘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指出,现在市面上小作文比较多,关于这方面的口径也比较复杂,“对公司而言,我们能做的就是根据相关部门的价格指导要求,然后去进行生产和销售。”

低于成本价倾销在当下已显得十分敏感。7月19日,两大多晶硅生产企业——东方希望集团和新疆晶诺同日发布了“关于抵制多晶硅行业网络不实信息及维护正当权益的声明”。

表明7月以来并未出现低于成本价的出货行为,多晶硅生产及销售活动均在尊重市场规则的框架内合法、合规开展。

东方希望集团还在声明中强调,“真诚呼吁业内同仁共同抵制虚假信息传播等不正当竞争行为,预防故意曲解政策、多晶硅期货投机炒作等道德风险”。

第三板斧即提升技术门槛,倒逼出清。

“限产是治标,去产能才是根本。”

在严控产能增量后,行业将从产品品质、能耗指标等方面,对产业进行强制性规范,倒逼落后产能加快退出,从根本上解决供需矛盾。

在7月24日光伏行业供应链发展研讨会上,多晶硅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严大洲在主旨报告中表示,近年来多晶硅综合能耗持续降低,正在推进修订多晶硅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标准,目前多晶硅单位产品综合能耗1级、2级、3级分别为≤7.5(单位:kgce/kg)、8.5和10.5,拟修订后对应标准为≤5、6和7.5,以实现推动落后产能出清。

此轮制定的能耗单位是标准煤,根据SMM测算,按照能耗单位换算,每千克标准煤对应电力单位为8.14KWh。由此计算如下:

图片来源:SMM光伏视界

目前多晶硅市场主流生产企业综合电耗范围约为46-54kwh/千克(棒状硅),若按照这一标准,多数硅料企业势必迎来新考验。

严大洲在报告时也指出,这非常具有挑战性。

摆在当下最急需做的,严控产量,再降产能。

硅业分会的7月30日数据,预计8月份国内多晶硅产量在12.5万吨左右。产能整合若能如期落地,国内多晶硅产能或将减少至230万吨/年左右,开工率仍须维持在60%以内,多晶硅年度供需才能保持基本平衡。

前期积压的库存仍是影响多晶硅价格走势的最大变量。

价格上涨能否成功传导?

“有价无市”是7月份硅料市场面临的困境。

说到底,此轮上涨行情为行政手段加上企业主动纠错推动,而非需求驱动。若不能优先消化库存,其他任何努力都无法扭转供需失衡,难以支撑价格回归合理。7月大半时间,硅料新单成交清淡,市场对涨价尚未认可。

7月后半段,硅片价格有所抬涨,价格形成有效传导。

但能否传导至组件环节存在不确定性。组件环节报价与定价模式与硅料有差异,受下游影响大,并且组件参与厂商多,更需要依靠市场化方式出清,以及需要时间。

从需求端看,根据光伏协会最新的预测,今年国内光伏需求将创纪录,协会将全年装机数据上调至270GW-300GW。

但结合今年1-6月份新增装机212.21GW来看,协会乐观估计下半年装机量不到90GW。而去年同期装机数据为175.09GW。随着上半年需求透支,下半年国内市场需求萎靡已经注定,企业将面临更严重的问题。海外厮杀也将更加激烈。

行业的“惨”已经摆在明面上:上半年17家上市公司预计亏损超147至173亿元,硅料企业亏损加剧。超过50家企业申请破产,有23万家与光伏有关的企业显示异常,包括注销、清算、停业、解散等。

亏到极致,反而可能逼出共识—— 如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强调“行业利益高于企业利益,企业利益孕育于行业利益之中。覆巢之下没有完卵。”

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价格向下传导是必须的,否则上游的涨价“反内卷”努力无法体现在结果上。至于反内卷的最终成效,一看决心,对于新增产能坚决不允许;二看下游市场,客户的共识性和执行性,毕竟他们也是最关键的。

当前招标市场活跃度不高,低价中标甚至询比价、阴阳合同等问题也有出现,但在反内卷大势下有所收敛。

在国电投7月23日公示的宣城市杨柳镇170MW茶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中,中标价低至0.619元/瓦。但两天后该项目被终止,公告中未提及具体终止原因。

还有低价弃标现象,4月广东双兴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发布9.5MWp分布式光伏发电节能改造项目光伏组件物资采购,6月公布了三家中标候选人,到了7月,由于原第一、第二中标候选人均放弃中标,递补第三候选人中标,其中第一、第二候选人报价是0.7元/W;第三候选人报价是0.768元/W。

在反内卷的关键时期,过低的价格摆在明面上难免触碰行业神经,与反内卷精神违背,以及上下游价格挤压也会迫使企业放弃低价中标。

价格法以及行业自律政策,正把产品价格迅速拉起来,让各家企业不至于因“内卷式竞争”造成崩溃。

但从互相拆台到抱团取暖,从盲目扩产到主动去产能,从拼低价到拼价值—— 光伏行业的转弯,注定不会顺顺当当。短期看,硅料价格还得靠成本保价;长期想真正回暖,仍需靠企业自身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国家相关政策及行业自律落实到实处,把抄底复产的落后产能彻底摁住。

反内卷这场仗,还得咬着牙往前冲。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第二届中国BIPV产业领跑者论坛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