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十五五规划在即,氢能产业哪些方向较为明朗?

   2025-10-15 稳石氢能1520
核心提示:从开年至今,国家一系列的氢能政策与激励措施来看,以下方向较为明朗。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氢能产业在经过市场热潮后,市场发展对政策支持极度敏感,又恰逢十四五与十五五规划的衔接时段,部分细分市场因观望政策风向从而活跃度降低,但从开年至今,国家一系列的氢能政策与激励措施来看,以下方向较为明朗。

十五五规划氢能方向简析

1、氢能交通体系化建设

交通运输是目前国内氢能应用度最高,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领域,近两年来,燃料电池车、氢能轨道列车、氢能船舶、氢能无人机与载人飞行器等全面开花,陆、海、空一体化应用趋势明显,氢能交通运输体系已初步成型。

截至2025年7月,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量达到3万辆,在干线、冷链等优势场景已经形成小规模商业化应用。我国建成加氢站数量从2020年不到120座增长到2025年超过560座,同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投运燃料电池轨道机车约20列,燃料电池船舶约6艘,叉车约500台,两轮车约10000辆,矿卡、无人机等其他领域也已经进入试点验证阶段。

从已有的政策来看,十五五规划将延续该领域的支持力度,在十四五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氢能交通辐射规模,以先发展带动后发展,带动上游制氢与终端加氢站网络的建设。

2、冶金、大化工绿氢逐步成刚需

绿氢作为低碳冶金与大化工的重要生产原料,其用氢规模不容忽视,据预测,2030年,冶金与化工行业用氢需求将超1200万吨!但现阶段由于绿氢价格偏高,大规模应用必将拉高生产成本,造成市场混乱,因此在用氢规模较大的冶金与化工领域,绿氢应用仍需考虑经济性问题。

随着节能降碳成为全球共识,国内与国际市场对绿色可再生能源的认可度逐步提升,碳税机制逐步完善,绿氢能源替代已在逐步进行,加之技术与材料的不断迭代,绿氢成本正稳步下降,目前以AEM制氢为代表的第三代制氢技术在规模化应用后,绿氢成本已逐步接近灰氢,这也为未来在冶金、大化工领域大规模的绿氢替代奠定了基础。

3、电氢协同或成主流

绿电与绿氢存在相互协同的能源属性,电与氢可以方便地相互转化,电氢协同在技术上具备可行性;电便于传输,氢易于存储,电氢协同能够充分融合两种能源的独特优势,实现1+1>2的价值体现。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因此用能结构与用能需求存在显著差异。西部地区风光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绿电制氢,实现能源就地转化与存储;中东部地区工业负荷集中,适合通过氢能高效利用反哺电力系统调节需求。这种跨区域协同模式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绿电与绿氢在源、网、荷、储各环节深度融合,形成互补互济的新型能源体系。

4、管网建设提速

长距离运输是制约氢能源应用的重要因素, 已知的运输方式中,管道传输无疑是最安全可靠的选择,但碍于技术与成本,管网建设目前仍在示范阶段。

截至2025年,我国有实质性进展的输氢管道总长度已超7000公里,但大部分处于建设阶段,已投运的输氢管道总长度约为‌2363.77公里(含掺氢)‌,管网体系建设任重道远。

但输氢管网无疑是氢能产业基建性工程,管网的完善程度对于氢能大规模应用意义重大,其建设工作不仅能够强力推动氢能产业化进程,更能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在即将到来的十五五规划中,氢能管网建设有望成为重点方向。

5、技术攻关依旧是重心

氢能源作为新的能源,其从上游制备到终端应用,均面临着复杂的应用环境与多样的场景需求,氢能技术体系也势必要更新迭代,才能满足终端用能需求,对于一个新的能源品类来说,目前的技术积累远远不够。

新的规划期,加大技术攻关力度,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仍旧是产业重心,聚焦研发适应新能源的构网型电解水制氢技术,宽负荷波动的柔性合成氨、甲醇工艺,重型纯氢燃气轮机的设计制造技术等,逐步攻克输氢管道、大规模储氢相关技术和装备,积累大规模氢储运项目的运行经验,稳步推动我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第二届中国BIPV产业领跑者论坛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