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发布关于《四川省新能源产业链建圈强链发展规划(2025—2027年)》的通知。
《规划》指出:到2026年,全省累计推广应用氢燃料电池汽车超3000辆。累计建成加氢站(含制氢加氢一体站)超30座。
到2027年,全省累计推广应用氢燃料电池汽车超4000辆。有序推进加氢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建成加氢站(含制氢加氢一体站)超40座。
这是“十四五”收官之年的又一政策风向,据不完全统计,2024 年我国共出台 122 条氢能相关政策,其中国家级氢能相关政策共 23 条,省市级氢能相关政策共 90 条,涉及全国 28 个省份或直辖市。这些政策中相当一部分明确了对加氢站的支持,重点围绕推进加氢站建设及加氢站运营补贴开展,同时多地市发布加氢站管理办法,加快加氢站规划、建设及运营。
2025 年上半年,从顶层设计到地方实践,也有众多支持氢能产业的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其中涉及加氢站建设、运营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更胜以往。例如,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通知,公布了广州市101 座加氢站位置,并为加氢站提供建设和加氢补贴。中山则简化加氢站项目核准流程,支持探索氢能新兴领域示范应用等。
政策加码加氢站背后,有哪些考量呢?
一、终端应用破局点
从应用端来看,民用市场是氢能源市场的重要部分,目前落地应用最成熟、范围最广泛的就是氢能交通运输领域,从市政功能车辆,到货运重卡、船舶与城际轨道机车,再到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海、陆、空都已开始了氢能应用的尝试,而在整个交通运输体系中,最关键的,就是能源供给能力与体系的完善程度。
就加氢站来说,我国加氢站数量建设位居世界第一,但站点覆盖范围远远不够,站点网络的边界,就是氢能交通工具通行范围的极限。
由此扩展来看,氢能源普及应用,如在农机、工业机械等领域实现能源替代,加氢站不仅是确保供应的基础设施,更是终端应用至关重要的破局点,一旦实现了便捷加注,氢能源的全面替代将势不可挡。
二、氢能源体系架构的支撑点
氢气的应用范围很广,国家能源法正式将其列为能源之前,氢早已广泛应用于化工生产,在法定能源属性确立后,大大拓宽了其应用领域,如氢储能,通过电解水制氢技术,能够将新能源绿电转化为绿氢,既解决了新能源弃电问题,又实现了全程零碳排能源存储。
制备后的绿氢除了发挥储能功效之外,供应化工、冶金等高碳排行业进行用能优化,可大幅降低其碳排放,综合能效显著。因此,在未来能源结构中,氢能源将扮演重要角色,而随着不同行业领域的深入应用,氢能源体系建设愈发迫切。
加氢站是兑现氢能源价值的出口,在整个氢能源供应体系中,加氢站是链接上游制备、运输与终端应用的关键节点,只有建设完备的站点网络才能支撑起整个氢能源体系。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能源体系中,加氢站的作用举足轻重,那围绕加氢站会有哪些产业机遇呢?
一、制氢产业将迎爆发
氢能源自身的物理特性使得长距离运输成本较高,安全隐患较大,因此,将制氢设备直接与加氢站点适配,制加氢一体,最为经济可行。在众多氢气制备方式中,电解水制氢是现阶段最适配加氢站的制氢技术,而在主流电解水制氢技术中,AEM(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技术被广泛看好。
AEM电解水制氢兼具了ALK的低成本与PEM灵活高效的技术优势,较低的制氢成本使其大规模部署成为可能;快速响应的技术特征能够深度适配新能源波动电力;宽工况性能使其在复杂环境中依旧能稳定运行,同时AEM设配集成度高,空间占用少,系统撬装灵活,布置便捷,能深度适配加氢站建设布置的多种场景。
二、氢管网建设加速
氢能源运输一直是困扰行业发展的难题,而随着材料研发的进步与用氢需求的增长,纯氢管线运输被视为最安全可靠的输送方式。
目前国内已有多个天然气掺氢的示范项目,将氢气按比例掺入天然气中,利用天然气管网进行输送运用,能够将天然气燃烧效率提升8%-12%,污染物排放减少20%-30%,综合提升了燃烧性能。
天然气掺氢的成功应用给氢气长距离输送带来了参考,纯氢管线的建设也成为了氢能源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在氢能源逐步普及应用的趋势下,氢能源管网建设将加速。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