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创新驱动,光伏市场展现“晶龙活力”

   2013-12-16 河北日报9820
核心提示:越是市场低谷时,越能展现一个企业的韧劲儿与眼光。经历光伏市场寒冬的洗礼与磨练,我省太阳能光伏产业巨头晶龙集团一方面眼睛向内,苦
越是市场低谷时,越能展现一个企业的韧劲儿与眼光。

经历光伏市场“寒冬”的洗礼与磨练,我省太阳能光伏产业巨头晶龙集团一方面眼睛向内,苦练内功,扎扎实实进行技术创新,不断强筋壮骨,力求在“寒冬”中积蓄力量,提高自身竞争力。这一点晶龙做到了,太阳能电池实现了高效率低成本,率先突破“国标门槛”——按照国家为抑制光伏产能过剩而出台的《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生产的单晶硅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不得低于20%,多晶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不得低于18%。另一方面,晶龙集团眼睛向外,紧盯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生产经营稳步提升,不少订单已签到了2014年年底。这一喜人的景象,在光伏市场逐步回暖的情势下展现出了催人奋进的“晶龙活力”。

技术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源泉,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率先突破“国标门槛”

2013年8月20日,晶龙集团旗下的晶澳太阳能公司研发的“博秀”P型单晶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达20.5%,获得德国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的独立认证,成为156P型单晶硅电池片的业界新标杆。

在晶龙集团董事长靳保芳看来,这一认证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研发成果证明,更是企业在业界率先突破“国标门槛”的重要标志。按照国家今年9月份为抑制光伏产能过剩而出台的《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生产的单晶硅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不得低于20%。20.5%,这一光电转换率高出目前同行先进标准1.5个百分点,意味着光伏发电度电成本可降10%左右。

几乎与此同时,该公司研发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创立了业界新纪录,高达18.3%,居世界领先水平。与现在的太阳能电池产业界的平均转换效率相比,晶澳研发的技术在转换效率绝对值上提高了1个百分点,即太阳能电池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使成本降低5—7%。18.3%的转换效率已通过扬州光电产品检测中心的独立认证,超越了之前所有获认证的156多晶电池效率的业界纪录。这项新技术的问世,不仅是晶澳太阳能卓越研发实力的有力证明,更是其不断努力以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高效太阳能产品需求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晶澳为了保证产品的优势,投资1.2亿美元对产品给予升级。据介绍,新技术不仅大大提升了光电转换效率,而且有效降低了每瓦的安装成本。此次转换效率的提升得益于晶澳公司自主生产的多晶硅片,电池转换效率得以大幅提高。公司的研发团队将通过不断整合、改进技术及现有电池生产线,从而推进相应光伏组件的规模生产。

负责技术创新工作的晶龙集团副董事长任丙彦高兴地说:“至此,晶澳太阳能公司的单、多晶电池转换效率均已超过光伏‘国八条’里规定的20%及18%的准入门槛,成为业界翘楚。”

晶澳太阳能电池研发公司首席科学家及研发中心总经理单伟博士表示:“运用此种改进的高效电池生产技术,我们将规模量产相应的高效光伏组件,为我们的重点客户及项目合作伙伴提供更优异高效的产品。”。

“博秀就是在这里诞生的,这里是我们的创新发动机。”在位于晶澳扬州基地内的“晶澳太阳能电池研发中心”,晶澳扬州基地副总裁、技术工艺负责人宋锋兵兴奋地介绍说,投资3个亿建设的2万平方米研发中心在国内也属一流,现在看来,这里已经发挥出引领技术潮流的作用。

大家都知道,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才能走得更远。

市场竞争中,永远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有一点却是永恒不变的,那就是技术创新的引领者将成为战无不胜的强者。

“晶龙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我们就是要在光电转换效率上求创新、求突破,率先突破‘国标门槛’,这是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点。”靳保芳对此坚定不移。他说,晶龙更加专注于提升光电转换效率这一核心技术的研发工作,致力于突破先进技术规模化生产的瓶颈,实现“造福全人类”的目标。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日,工信部对第一批符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进行公示,在总数为134家的光伏制造企业名单中,河北省共有11家企业榜上有名。其中有晶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宁晋晶兴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宁晋松宫电子材料有限公司、邢台晶龙电子材料有限公司。以上企业涉及光伏制造领域的多晶硅、硅棒、硅锭、硅片、电池、组件等生产环节。

值得可喜可贺的是,这11家企业中,晶龙集团就占了5个席位。根据工信部之前出台的《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及《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这些企业将继续享受国家出台的市场应用扶持和信贷授信等政策支持。

越是低谷时,越是力量积蓄时,市场低潮时期就是技术创新的高潮时期

靳保芳说,“再穷不能穷研发”,提高光电转换率是光伏产业皇冠上的明珠,无论市场环境如何变换,研发一刻都不能停止。

对此,参与博秀研发的技术负责人之一宋锋兵博士体会很深。

去年,因光伏市场持续低迷,晶龙的资金链一度陷入紧张,于是,晶龙明确规定:减少不必要的支出,能省的钱尽量省。可就在这个时候,因研发博秀的需要,晶澳要从德国进口一套湿法刻蚀机,报价6000万元。这对于手头正紧的公司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带着忐忑的心情,他们把报告打上去了,没想到第二天董事会就批准了。靳保芳说,该卡的支出是非生产项目资金,用于技术创新的资金,要多少给多少,决不含糊。

靳保芳说:“越是低谷时,越是力量积蓄时,市场低潮时期就是技术创新的高潮时期”。

“说实话,这让我们搞科研的人员备受鼓舞。”宋锋兵谈到,没有了后顾之忧,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热情,创新的劲头更足了。

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用于科技创新经费,这是晶龙对创新的制度保障。多年以来,这一点雷打不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企业为降低成本,什么都可以节省,唯独用于技术创新的资金不能省。”晶龙集团董事长、总经理靳保芳的话掷地有声,技术创新永无止境,没有持续研发能力的企业很可能就看不到光伏春天的到来,技术创新能力是光伏企业的立足之本,是企业进一步变强变大的必由之路。

除了资金支持,晶龙还制定了具体创新方法,理清创新思路,以保证“好钢要用到刀刃上”。早在2005年,就成立科技创新委员会,颁布《技术创新工作条例》,成立电子材料研究所和研发中心,每年都要根据发展实际选定十几项科技攻关课题,并把它落实到人头上进行科研攻关,项目完成后进行验收,及时兑现奖励,并在年底进行表彰。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求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和使命。早在18年前成立之初,晶龙就走了产学研相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科技创新道路。

“产学研结合、科研生产一体化,是科技型企业成功的必由之路。”靳保芳认为,太阳能光伏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尖端人才密集、营销外向型强、生产工艺升级快等特点,惟有坚持产学研结合,才能保障技术持续创新。

截至目前,晶龙已经拥有企业技术中心、硅材料研究中心、太阳能电池研发中心、太阳能组件研发中心等4个研发中心,一个国家级实验室、两个博士后工作站;在美国、德国、日本设有研发营销机构;与欧美认证机构合作,可利用自己在上海建立的实验室来测试欧洲和美国的标准。同时,2012年又与中科院合作建立了“光伏创新研究中心”,围绕太阳能电池高效率、低成本的发展趋势,研究成果产业化,进一步提升太阳能电池技术。这些研发机构密切关注着世界太阳能产业的技术变化,也为企业的发展积蓄着科技力量。

晶龙坚持不懈抓科技创新,提高发展质量与效益,做世界光伏产业的领跑者。太阳能电池组件进入全球一线厂商,单晶硅产量连续九年保持世界首位,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出货量近三年保持世界前两位。在国内的廊坊、宁晋、邢台、上海、江苏和安徽等设有七大生产研发基地,支撑起晶龙科技脊梁。

凭借超强的科技研发实力,晶龙在电池领域全球领先,掌握和储备了多项光伏行业领先技术。晶龙已在美国、欧洲获得专利授权的掺镓硅单晶技术,破解了光伏产业一项世界难题……

目前,晶龙拥有一支200多名国内外专家组成的科研团队,市场需要什么产品,晶龙就研发生产什么产品。近年来,累计完成科技创新项目900余项,承担国家“863”计划1项和承担国家及省市科研项目20多项,获省级以上科技奖10余项,获授权专利250多项。

晶龙依靠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优势,积蓄了强劲的生命力,由此引发的技术创新也一发不可收。

技术创新是提高竞争力的前提,晶龙产品要保证领先市场3到6个月

光伏业界人士指出,随着太阳能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遭遇市场“寒冬”以来,市场的竞争也越发惨烈。在光伏市场回暖的情况下,哪个企业技术领先,哪个企业就能够胜出。

“只有占领了技术的制高点,才能占领市场的制高点,最后才能占领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制高点。”晶龙集团常务副总经理贾二英说。坚持自主创新打造核心技术,始终高度重视自主创新,把它看作企业不断发展的永恒动力和核心竞争力,并确立“勇于创新,超越自我”的晶龙精神。晶龙创立以来,从规模、设备到人员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唯一没有变化的就是自主创新精神。自主创新精神一直引领着晶龙人不断走向卓越,超越自我。

深入研究后,晶龙提出,技术创新是提高竞争力的前提,在产品上要保证领先市场3到6个月。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晶龙需要怎样努力呢?

“大致说来,就是技术上选准方向,科研攻关上实现突破。”晶龙集团副董事长任丙彦给出了回答,晶龙在拉晶——切片——电池——组件每一环节上都有自己独立的技术带头人和研发机构,把力量整合起来,全产业链联合创新攻关,优势十分明显。

构建创新的氛围和平台,多方案联合技术攻关。

在宁晋基地,从拉晶和切片的每一道工序开始搞创新,提高技术水平。通过连续技术攻关,晶龙自主研发推广使用的“超薄片切割法”,帮助企业实现了“一刀切出1亿元”。“一刀切出1亿元,这并非天方夜谭,而是事实。”靳保芳说,“关键就在于晶龙的技术。”晶龙集团手握创新“宝刀”,自主研制并推广的“超薄片切割法”采用90微米切割钢线,切出了180微米厚度的单晶硅片,且成品率达98%以上。这样年产几千吨单晶硅,每年晶龙就能轻轻松松增加一亿元进账。

在东海基地,硅材料研究和多晶铸锭技术的不断提升,让企业在市场风雨中磨练出崇尚技术创新的精气神。负责人王建立坚持科技创新的热情如火:“我们就是要生产最优质的产品,让市场给我们打分。”

在扬州基地,每一个研发子项目,往往用两套方案,如果一个成功,而另一个失败,则选择成功的;而两个都成功,则选择最优的,或者叠加二者的技术,取长补短。

在合肥基地,投资6000多万元建成了1000多平方米的组件综合检验实验室,六七十台套设备可检测各种天气情况下(包括雨、雾、高温、冷冻、强紫外线等)产品的性能,为保持产品技术的领先不舍昼夜。基地负责人范瑞茂成竹在胸:“我们的产品技术一流,已得到国内外专业机构认证,我们有信心再创佳绩。”

创新,是挺进新能源企业的一张通行证,更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自主创新为晶龙的迅猛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强大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为晶龙的核心竞争力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积极主动开阔视野,谋求与国内外战略合作。

近年来,晶澳公司在不断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同时,积极谋求与国际、国内领先的研究机构及科研院所建立深入的战略合作关系,使企业焕发了更大生机与活力。他们先后与美国能源部再生能源国家实验室、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荷兰国家能源研究中心、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太阳能电池研究与发展中心、河北工业大学等国际国内著名研究机构开展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在高性能硅基太阳电池技术、低成本薄膜太阳电池技术和第三代高效太阳能电池探索研究等诸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相关关键技术上形成自主的知识产权,并将研究结果产业化,为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建设发挥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科技支撑和引领示范作用。

凭借一流领先技术,广泛赢得国际认证。

日前, 晶澳太阳能多晶硅组件获得TUV南德意志集团长期耐候性认证证明,标志着晶澳太阳能的该系列产品具有极佳的耐候性。电站运营中发现的越来越多的组件可靠性、衰减问题给组件制造商、投资者带来了极大的潜在风险,在组件寿命周期的二十多年中,如何更好地考量组件的可靠性、寿命是认证检测机构的热门研究话题。而TUV南德意志集团宣布,晶澳太阳能多晶硅组件获得TUV SUD长期耐候性认证证明Thresher认证,成为业界第一家获得TUV SUD此认证的组件企业。据了解,此次认证与传统TUV SUD认证的最大区别是:Thresher认证的测试条件较传统TUV SUD认证而言有3倍的严苛性,它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证明产品的可靠性、耐候性进行差异化与加严测试,突出产品的优秀品质,从而在销售、融资过程中获得认可;另一方面,由于零部件和材料的使用是一个用于衡量测试通过的关键因素,申请者可以利用获得的测试数据,更好的协助工厂进行品质改进以及材料选择。

作为全球领先的光伏制造商,晶澳太阳能一直致力于对高品质的不断追求。晶澳首席技术官刘勇说:“该认证证书的获得,很好的证明了晶澳组件在长期耐候性方面具备了突出的优势,组件25年使用期限内的优异性能是投资者收益的有力保障。Thresher认证可以很好的模拟并考量组件在长时间使用环境下的表现,该认证证书能够进一步提升晶澳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使其脱颖而出,顺利进入终端买家和投资者的最终候选单中。”

技术创新没有止境。晶龙人的目标是,产品上力求领先市场3到6个月。晶龙人想到了,也做到了,他们还将继续努力前行。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四届中国高比例风光新能源电力 发展研讨会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