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科普】燃料电池“卡脖子”技术及工艺分析

   2025-10-27 氢能观察氢小观550
核心提示:目前有几种燃料电池技术处于原型开发或研究阶段

燃料电池是一种生物以及电化学系统,根据所使用的电解质和制造过程进行分类。通过电化学过程,这些燃料电池产生各种形式的能量,或用于产生基于热的能量或电力,而不需要燃烧或气化等过程。

目前有几种燃料电池技术处于原型开发或研究阶段,其中一些突出的技术在使用的电解质、发生的化学反应、涉及的催化剂、工作温度和用作原料的燃料类型方面有所不同。

一、燃料电池种类

按照燃料电池中的电解质和工作原理不同,燃料电池的种类可以分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磷酸燃料电池(PAFC)、熔融碳酸燃料电池(MCFC)、碱性燃料电池(A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以下为各类燃料电池简介。

1、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在原理上相当于水电解的“逆”装置。其单电池由阳极、阴极和质子交换膜组成,阳极为氢燃料发生氧化的场所,阴极为氧化剂还原的场所,两极都含有加速电极电化学反应的催化剂,质子交换膜作为电解质。工作时相当于一个直流电源,其阳极即电源负极,阴极为电源正极。PEMFC发展时间较短,较低的运行温度以及灵活的设计结构使得在从移动的汽车电源到一般电源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2、磷酸燃料电池(PAFC)

磷酸燃料电池(PAFC)是一种将液态磷酸作为电解液的电池,它被包裹在碳化硅基体中,并由聚四氟乙烯键(PTFE)合而成。其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磷酸燃料电池的工作温度要比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和碱性燃料电池的工作温度略高,大概在150~200℃左右,但仍需电极上的白金催化剂来加速反应。其阳极和阴极上的反应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相同,不过由于其工作温度较高,所以其阴极上的反应速度要比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阴极的速度快。已有医院和军队将其作为应急电源运行了若干年。

3、碱性燃料电池(AFC)

碱性燃料电池(AFC),是最早发明的燃料电池技术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美国太空计划,在航天器上生产电能和水。使用氢氧化钾和水的溶液作为电解液,这反过来又给了在阳极和阴极使用大量非贵金属催化剂的自由。其工作原理图如下图所示。碱性燃料电池的工作温度大约80℃。因此,它们的启动也很快,但其电流密度却比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密度低十来倍,在汽车中使用显得相当笨拙。不过,它们是燃料电池中生产成本最低的一种电池,因此可用于小型的固定发电装置。

4、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以多孔陶瓷基质中悬浮的熔融碳酸盐作为电解质。常用的熔融盐包括碳酸锂、碳酸钾和碳酸钠。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系统可以使用多种不同燃料,包括煤气、沼气或天然气,没必要使用燃料重整器。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MCFC的优点在于工作温度较高,反应速度加快;对燃料的纯度要求相对较低,可以对燃料进行电池内重整;不需贵金属催化剂,成本较低;采用液体电解质,较易操作。不足之处在于,高温条件下液体电解质的管理较困难,长期操作过程中,腐蚀和渗漏现象严重,降低了电池的寿命。

5、固体氧化物电池(SOFC)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电解质采用固体氧化物氧离子(O2-)导体,起传递 O2-及分离空气和燃料的双重作用。SOFC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与其他类型燃料电池相比,SOFC燃料适应性强,可以使用一氧化碳、烃类等作为燃料;此外,其电极电解质材料为陶瓷材料,可显著降低燃料电池的成本;电极总体为全固体结构,制造维护成本低,无电极毒化,无漏液腐蚀,工作寿命长。因此,近年来针对SOFC系统的研究逐渐深入,其在大型集中供电、中型分电和小型家用热电联供等民用领域作为固定电站,以及作为船舶动力电源、交通车辆动力电源等移动电源,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燃料电池组成

燃料电池主要由以下核心部件和辅助系统组成:

核心部件:电极、电解质隔膜、双极板、膜电极组件等

电极

阳极:燃料(如氢气)发生氧化反应的场所,释放电子和质子。阴极:氧化剂(如氧气)发生还原反应的场所,与质子和电子结合生成水。电极通常为多孔结构,以增加反应面积,提高反应效率。

电解质隔膜

分隔阳极和阴极,传导离子(如质子、氧离子等),阻止气体混合。不同类型燃料电池的电解质材料不同,如质子交换膜(PEMFC)、氧化钇稳定氧化锆(SOFC)、熔融碳酸盐(MCFC)等。

双极板

收集和传导电流,分隔反应气体,提供气体流场。材料多为石墨、金属或复合材料,需具备良好的导电性、耐腐蚀性和机械强度。

膜电极组件(MEA)

由质子交换膜、催化剂层和气体扩散层组成,是电化学反应的核心区域。催化剂层促进燃料和氧化剂的反应,气体扩散层均匀分布气体并排出产物。

辅助系统:供气系统、水管理系统、热管理系统、控制系统

供气系统

提供燃料(如氢气)和氧化剂(如空气),包括储氢罐、空压机、氢循环泵等部件。

水管理系统

维持电解质的湿度,确保质子传导效率,防止水淹或干燥。增湿器、排水装置等部件协同工作,调节水的平衡。

热管理系统

控制电池温度,避免过热或过冷影响性能。冷却系统(如散热器、冷却液循环)和加热装置(如电加热器)根据需求调节温度。

控制系统

监控电池状态,调节电压、电流和功率输出,确保安全运行。包括传感器、控制器和保护电路,实现故障诊断和自动调节。

不同类型的燃料电池(如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等)在具体结构和材料上存在差异,但核心原理和基本组成相似。

三、燃料电池当前的“卡脖子”技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关键领域:

1、催化剂:铂资源依赖与技术垄断

铂基催化剂的技术瓶颈:催化剂是燃料电池电堆的“心脏”,其性能直接决定发电效率。目前商用催化剂以铂(Pt)基材料为主,但我国铂资源稀缺,90% 依赖进口。国际巨头德国巴斯夫、英国庄信万丰、比利时优美科占据全球 90% 的市场份额,国内市场 70% 的催化剂需进口。

铂载量差距:国外催化剂用量已实现< 0.2g/kW,而我国普遍处于 0.3-0.4g/kW 水平,单堆铂成本占比超 40%。例如,某氢燃料电池汽车单台铂用量达 30 克,成本约合 1.2 万元,占电堆总成本的 41%。

稳定性挑战:传统铂碳催化剂在酸性环境中易发生铂颗粒团聚和碳载体腐蚀,导致寿命仅5000 小时,难以满足乘用车需求。

替代技术的突破与局限

国内科研团队正攻关低铂/ 非铂催化剂,但商业化进展缓慢:

低铂合金催化剂:上海大学团队开发的铂单原子催化剂质量活性达商业铂碳材料的5.3 倍,铂用量降低 90%,但规模化制备技术尚未成熟。

非铂催化剂: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发的核壳结构铂铑合金催化剂稳定性提升200%,但仍需解决长期耐久性问题。

2、质子交换膜:高端材料与制备工艺依赖进口

全氟磺酸膜的技术垄断:质子交换膜是氢离子传导的核心通道,其性能直接影响电池效率和寿命。全球市场由美国戈尔(Gore)、日本旭化成等企业主导,国内高端产品进口依存度超 70%。

材料合成壁垒:全氟磺酸树脂的规模化生产技术被国外封锁,国内企业需从美国杜邦采购原材料,导致膜成本占电堆总成本的15%-20%。

国产化进展:武汉绿动氢能建成国内首条全自主质子交换膜生产线,产品性能与进口竞品相当,但全氟磺酸树脂仍需进口,国产化率仅45%。

新兴技术的产业化挑战

高温型、低铂载量复合膜等创新产品进入试产阶段,但面临量产难题:

高温膜技术:国内企业开发的120℃高温质子交换膜可提升催化剂效率,但耐腐蚀性和长期稳定性仍需验证。

成本控制:国产膜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一半,但规模化生产后成本仍比国外高15%-20%。

3、碳纸:气体扩散层的关键材料短板

日本东丽的全球垄断:碳纸作为气体扩散层的核心材料,需具备高导电性、低渗透率和优异的机械强度。全球市场中,日本东丽占据70% 份额,国内企业长期依赖进口,碳纸成本占电堆总成本的 10%-15%。

工艺壁垒:碳纸生产需经过碳纤维原纸制备、树脂浸渍、高温石墨化等20 余道工序,国内企业在碳纤维分散均匀性、微孔层(MPL)涂覆精度等方面存在差距。

国产化突破:北京骊能新能源实现碳纸量产,成本降低60%,但产品厚度一致性(±5μm)仍逊于东丽(±2μm)。

超薄化与一体化趋势

为提升电堆功率密度,碳纸向更薄(<200μm)、更轻方向发展,但国内量产技术尚未成熟:

技术指标差距:东丽最新碳纸厚度达160μm,而国产主流产品为 250μm,导致电堆体积功率密度低 18%。

一体化结构:将碳纸与MPL 整合的一体化气体扩散层成为主流,但国内企业在界面粘结强度(>1.5N/cm)和耐腐蚀性方面仍需改进。

4、双极板:金属板表面处理技术待突破

金属双极板的腐蚀与接触电阻难题

金属双极板因成本低、机械强度高成为主流,但表面处理技术被国外垄断:

腐蚀防护:国内企业采用的钛/ 镍涂层在酸性环境下寿命仅 3000 小时,远低于国际水平(>8000 小时)。

接触电阻:国产金属板接触电阻约100mΩ・cm²,而加拿大巴拉德(Ballard)产品可控制在 50mΩ・cm² 以下。

石墨双极板耐腐蚀性强,但加工成本高:

成型工艺:国内企业采用模压法生产石墨板,良品率仅75%,而德国 SGL 通过等静压成型技术将良品率提升至 92%。

成本对比:国产石墨双极板单价约1200 元 /m²,比进口产品高 15%。

5、空气轴承与高速电机:空压机的核心部件短板

高速离心式空压机的技术差距

空压机是燃料电池系统的“肺”,其性能直接影响电堆效率。国内产品与国际水平存在显著差距:

转速与效率:国内第三代离心式空压机转速达18 万转 / 分钟,效率 82%,而日本丰田(Toyota)产品转速突破 20 万转 / 分钟,效率 85%。

寿命周期:国产空压机寿命约8000 小时,而德国博世(Bosch)产品可达 1.2 万小时。

核心部件的进口依赖

空气轴承、高速电机等关键组件国产化率不足50%:

空气轴承:国内企业采用的陶瓷轴承在- 40℃冷启动时磨损率比进口产品高 30%。

高速电机:转速超过10 万转 / 分钟的电机仍需进口,进口依存度 38%。

6、密封材料:动态环境下的可靠性瓶颈

高压氢气密封的技术挑战

燃料电池电堆需在35MPa 高压下运行,密封材料需具备低渗透率和耐疲劳性:

材料性能差距:国产氟橡胶密封件在35MPa 氢压下渗透率达 12cc/m²・h,远超国际安全标准(≤3cc/m²・h)。

动态稳定性:国内产品在±1g 振动频率下泄漏率增加 50%,而美国戈尔的密封件可保持稳定。

耐高温与自修复技术突破

国内企业正研发新型密封材料,但商业化进展缓慢:

全氟醚橡胶(FFKM):进口 FFKM 密封件单价超 3800 元,占电堆总成本 9%,而国产替代产品寿命不足进口的 1/3。

自修复涂层:广东东晟密封开发的自修复有机硅涂层可修复92% 的微裂纹,但在高温(>85℃)下修复效率下降至 60%。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第二届中国BIPV产业领跑者论坛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