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光伏出货“排位”争夺:一场第二梯队的混战“厮杀”

   2025-05-22 世纪新能源网刘婧媛1530
核心提示:光伏企业们围绕市占率的角逐愈加激烈,新老厂商之间,不同梯队之间的“番位”争夺愈发胶着。

拼价格,抢市场,保现金,囤技术!2024年,光伏行业走过了跌宕的一年。

随着2024年报季落幕,光伏产业链企业近一年多的现状得以完整的呈现。目前,光伏企业没有摆脱亏损的境地,春天的预告仍未穿透寒冬的雾霾。

光伏企业业绩分化愈加明显,但在出货量层面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头部企业的出货量仍在逆势增长,而部分二三线企业也在追赶路上全力狂奔,试图以量补价,在这场残酷的行业寒冬中谋得一线生机。

光伏企业们围绕市占率的角逐愈加激烈,新老厂商之间,不同梯队之间的“番位”争夺愈发胶着。

在过去一年,光伏产业链主要环节产量持续增长,全国光伏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同比增长均超过10%,另外,行业产值保持万亿规模,光伏电池、组件出口量分别增长超过40%、12%。

全年主要光伏产品持续“量增价减”态势,2024年1-12月,多晶硅、组件价格分别同比下降39.5%、29.7%。

组件:头部争锋 梯队混战

去年,光伏行业陷入供需调整的深度阶段,组件价格大幅跳水成为行业的一大痛点,各大光伏企业出现“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怪象。尽管如此,依然还是铆足了劲,凭借技术革新,海外市场开拓,全力争夺份额,力求在困境中逆袭突围。

从2020年起,组件“前四强”只是位次更迭,始终稳坐头部梯队,相互间差距细微且竞争激烈。

晶科能源自2023年重夺出货量“第一”后,2024年继续领衔,出货量达92.87GW,同比增长18.28%,其中,N型组件出货量为81.29GW,占比约88%;今年,也是晶科能源第六次获得出货量冠军,实现连年增长。

隆基绿能在2024年出货量达82.32GW,其中BC组件出货超17GW,同比增长10.6%,随着HPBC 2.0产能加速释放,预计2025年底将达到50GW。

晶澳科技组件出货量79.447GW,其中组件海外出货量占比约49%,同比增长36.75%,增长幅度在四强中位居首位。

此外,天合光能在2024年出货量70GW,截至2024年底,光伏行业210组件全球累计出货量达380GW,其中天合光能210至尊系列组件累计出货量约170GW,位居全球第一。

2024年度,晶科、隆基、晶澳、天合“前四强”组件出货量合计超过300GW,占全球光伏新增装机近60%。

然而,在2025年的出货目标布局上,前四强均表现较为保守,基本与去年持平,晶科能源、隆基绿能、晶澳科技、天合光能的组件官方披露的出货目标分别为85-100GW、80-90GW、75-85GW、70-75GW。

除前四强外,TOP10后六个位次的争夺始终充满悬念,去年,通威和正泰均已超过40GW的出货量位居第五、第六,其中,通威已经连续两年位居第五,出货量更是同比增幅达46.93%,此外,正泰赶超阿特斯,位列第六。

20GW以上出货量级别的排位争夺也是相当激烈,协鑫集成以出货量环比增幅超55%的强劲势头领衔。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光伏“老兵”英利能源以24.8GW的出货量挤进前十,近年历经重整由保定国资接手的英利能源,如今重返组件出货量排名前十,展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

此外,11-20排名也是难分伯仲,东方日升与领先者的差距甚微,横店东磁也实现出货量翻倍,赛拉弗、华耀光电、TCL中环、中清、均实现8GW以上的出货量,尚德、爱旭、华晟均在6GW以上,阳光能源出货量达到5.5GW,增长势头迅猛。

硅料:控产下的“量价”再平衡

硅料价格迟迟未能止跌,就算今年“430”“531”光伏行业迎来短暂“好日子”时,硅料价格仍处于下行通道。

从通威、大全相继宣布减产控产计划,到最近的资深从业者透露,将由6家硅料企业牵头成立700亿基金,并购整合其他硅料产能;从去年开始,控产成为硅料行业的主旋律。

去年硅料出货情况呈现两极分化,作为“双寡头”通威、协鑫,分别完成46.76万吨、28.19万吨的出货量,同比增长20.76%;作为颗粒硅的技术引领者,协鑫科技在去年实现28.19万吨的出货量,同比增长24.7%。

另外,在今年1、2月协鑫科技颗粒硅现金制造成本‌降至‌27.14元/公斤‌(含研发费用),较2024年第三季度的33.18元/公斤,下降18%。

新特能源在去年实现多晶硅产量19.88万吨,出货19.92万吨。基本与2023年持平;大全能源多晶硅产量达20.51万吨,出货18.14万吨,同比下滑9.32%。

硅片:“双雄”对峙

在硅片领域,长期由TCL 中环与隆基绿能两大巨头主导。近年来,随着行业一体化进程加速,以弘元绿能、京运通为代表的设备企业涉足硅片,使得硅片行业逐步向多元化竞争格局演变。

从去年整体出货情况来看,出货排名格局相对稳定,TCL中环出货量为125.8GW(销量143亿片),同比增长10.5%,至2024 年末硅片产能达 190GW。

隆基绿能硅片出货量108.46GW,其中对外销售46.55GW,同比下滑13.45%。

紧随其后的是协鑫科技,硅片出货33.53GW(含代工销售 12.268GW),2023年硅片出货51.89GW,同比下滑35.4%,此外,双良节能去年硅片出货53.94亿片,同比增长3%,弘元绿能出货19.92GW,同比下滑29.77%,而不同于光伏产业链其他环节,硅片去年出货量呈现下降趋势的企业较多。

此外,由于非上市企业去年出货数据未公布,未排列其中,如、高景太阳能、新霖飞、美科股份、云南宇泽此前公布产能都是在50GW以上,其中高景太阳能产能更是高达80GW。

电池片:从“跟跑”到“抢位” C位角逐

如果说,2023年是光伏电池技术N型替代P型“新旧交替”的一年,那么,2024年就是光伏电池“囤技术”的一年。

无论是TOPcon的普及再提升,还是BC技术加速产业化落地推进,都体现了光伏行业在技术迭代中持续突破的强劲态势,各类新型技术路线正竞相抢占市场高地,推动行业向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方向发展。

在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出货量排名当中,除了组件排位争夺异常激烈之外,就属电池片排位较为“动荡”。

通威股份连续八年蝉联电池出货量榜首‌,出货量达87.68GW,看似稳固的榜首之位,根据Infolink发布2024上半年电池片出货排名通威位于第三,曾一时更迭,通威下半年奋起直追,最终在全年仍稳居榜首。

位居第二的中润光能近两年势头强劲,根据Infolink发布2024上半年电池片出货排名中润光能位居榜首,可见实力不容小觑,中润光能在2024年完成34.5GW的出货量。

钧达股份可以说是近几年电池片领域的“黑马”,从2022年首次进入到出货前五后,便不断攀升,去年以33.74GW的成绩位居第三,同比增长12.62%。

全力冲刺BC赛道的爱旭股份,在去年电池片出货量为25.47GW;作为首次上榜的英发睿能,展现出强劲的实力,出货量为20.73GW。

总体来看,通威股份在2024年凭借强大的综合实力,尽管上半年排名有所波动,但全年依旧保持第一;中润光能排名上升至第二位,得益于其在美国市场的强劲表现以及在老挝布局的生产基地,有效规避了贸易壁垒;英发睿能首次进入前五,其宜宾基地的高效TOPCon电池项目大规模放量,推动了出货量的快速增长。

作为连续多年入驻前五的润阳股份,在经历了IPO失利、收购叫停、国资接盘等一系列操作后,在2024年,电池片出货量跌出前五。

逆变器:业绩普降中的“优等生”

随着2024年报季收官,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逆变器企业的业绩表现成为行业中的一抹亮色。

相较于光伏主产业链巨头,逆变器企业收入规模普遍偏小。行业高速发展期,它们隐身于幕后;当行业处于深度调整期时,却展现出稳健的特质。

阳光电源作为逆变器龙头企业,去年发货量为147GW,同比增加13.07%,与此同时,业绩表现也是相当炸裂,实现营收778.57亿元,同比增长7.76%;实现归母净利润110.36亿元,同比增长16.92%。

上能电气去年逆变器实现出货量‌25.11GW‌,同比增长7%;此外,上能电气通过定增扩产,新增25GW组串式光伏逆变器产能,达现有产能的2.08倍。

另外,德业股份、锦浪科技、固德威在去年出货量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其中德业股份表现较为亮眼,出货量为137.14万台,同比涨幅达53.73%,其中储能逆变器出货54.06万台,组串式逆变器出货 41.06万台,微型逆变器 42.03万台。

锦浪科技去年整体逆变器出货量为91.29万台,同比增幅22.2%,固德威逆变器出货量为59.93万台,同比增长6.71%,其中并网逆变器出货54.83万台,储能逆变器出货5.1万台。

另外,作为微逆领域“双雄”的禾迈股份和昱能科技在去年出货均达到90万台以上。

作为2024年逆变器领域唯一上市公司的艾罗能源,出货量实现29.68万台,同比增幅62.9%,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深圳市凌科电气有限公司 2024第二届中国BIPV产业领跑者论坛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