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安徽航运提质增效 发力氢动力技术

   2025-05-09 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820
核心提示:出台省级层面引导政策,全力推进电池、液化天然气、甲醇、氢等绿色动力船舶研发应用

5月7日,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0708号、第0317号提案会办意见的函,对省政协委员杜本硕提出的《关于加强江淮运河航运水道提质增效的提案》、九三学社安徽省委会提出的《关于助推安徽水运高质量发展的提案》下发会办意见。

意见表示,在绿色动力技术领域重点发力,成功突破船用氢燃料动力电池、甲醇动力发动机等关键技术,实现清洁能源动力系统在船舶应用中的技术革新,显著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成功打造全球首制400TEU纯电动集装箱船、国内首艘氢能源执法船、100客位电动游览船等标志性项目,形成覆盖货运、执法、客运等多场景的新能源船型。

积极争取列入工信部发展试点,出台省级层面引导政策,全力推进电池、液化天然气、甲醇、氢等绿色动力船舶研发应用,先后实施纯电动集装箱船、氢能源公务船、LNG双燃料船等新能源船舶项目。

详情如下:

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0708号提案会办意见的函

省交通运输厅:

现就省政协委员杜本硕提出的《关于加强江淮运河航运水道提质增效的提案》,提出如下会办意见:

推动内河绿色智能船舶发展是加强江淮运河航运水道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我厅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在推动绿色智能船舶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方面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强化政策引领,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编制印发《安徽省加快内河绿色智能船舶与特色海洋工程装备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围绕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维度提出12项重点任务,系统规划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路径。充分发挥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建立涵盖发改、科技、工信等部门的联动工作机制,形成跨领域协同推进的政策合力,为绿色智能船舶高质量发展筑牢制度根基。

二是聚焦技术攻关,突破能力瓶颈。统筹整合省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技术攻关、首台套重大装备等专项资金政策,构建全链条创新支持体系。在绿色动力技术领域重点发力,成功突破船用氢燃料动力电池、甲醇动力发动机等关键技术,实现清洁能源动力系统在船舶应用中的技术革新,显著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是深化推广应用,打造示范引领标杆。以江淮运河为重点应用场景,系统推进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建设。成功打造全球首制400TEU纯电动集装箱船、国内首艘氢能源执法船、100客位电动游览船等标志性项目,形成覆盖货运、执法、客运等多场景的新能源船型。2025年第一季度,全省新能源船舶订单达94个,占全部订单总量的36%,较2024年全年占比提升16个百分点,市场拓展成效显著。

下一步,我厅将聚焦船舶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产业升级为导向,全方位推进内河船舶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

一是持续打造优质产品矩阵。加大对绿色智能船型设计研发的政策扶持,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加快推进船舶动力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打造具备独特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优质船型,为水运企业提供先进装备支持。

二是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培育一批深耕内河绿色智能船舶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内河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集群,吸引船用动力电池、电机、充换电设备、能源加注站等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发展,形成完整的新能源船舶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三是充分释放政策效能。贯彻落实《安徽省加快内河绿色智能船舶与特色海洋工程装备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按照职责分工,协力推动绿色智能船舶发展,确保各项重点任务按计划有序推进。去年,省交通厅联合相关部门出台关于绿色智能船舶优先靠泊、优先过闸、优先船检政策,希望能够以江淮运河为突破口,破除执行壁垒,推动优惠政策从“纸面”落到“地面”,更好的促进绿色智能船舶的推广应用,全面提升江淮运河新能源船舶应用规模和水平,为推动江淮运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5年4月22日

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0317号提案会办意见的函

省交通运输厅:

现就九三学社安徽省委会提出的《关于助推安徽水运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提出如下会办意见:

船舶制造业是水运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其发展为水运贸易与水上运输注入不竭动力。近年来,我省以“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特色化”为目标,以提质扩量增效为抓手,强化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加强行业管理,不断推进船舶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一是发展提速,产业规模稳健增长。2024 年,安徽省船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实现总产值180亿元,同比增长28%。造船完工量134万载重吨、新接订单量180万载重吨、手持订单量298万载重吨,三大指标同比分别增长12%、30%、34%,持续稳居全国造船市场第一方阵。

二是产业集聚,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依托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及其主要支流区位优势,以芜湖造船厂、蚌埠市神舟机械、安庆中船柴油机等骨干企业为引领,形成芜湖三山、池州乌沙、铜陵枞阳3个万吨级造船产业基地,年造船能力约300万载重吨,产业集群效应更加凸显,提升了区域整体竞争力。

三是创新赋能,高端领域成果丰硕。在船舶高端细分领域,不断实现创新突破,船舶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成功开工建造国内首艘大型压裂船,签约中科院科考船项目,并开发出甲醇双燃料重吊船、甲醇双燃料化学品船等高端船型,7000车位远洋滚装船和330车位内河滚装船按期交付,展现出强大创新实力。

四是数字绿色,转型发展步伐加快。积极引导船舶企业向高效、低碳、循环方向转型,支持池州乌沙船舶产业集聚区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加工车间,芜湖造船厂率先建成全省船舶行业首个国家级绿色工厂。大力推广节能环保设备和工艺,超高压水除锈等绿色环保造修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助力产业绿色发展。

五是政策引领,新能源船舶加速发展。积极争取列入工信部发展试点,出台省级层面引导政策,全力推进电池、液化天然气、甲醇、氢等绿色动力船舶研发应用,先后实施纯电动集装箱船、氢能源公务船、LNG双燃料船等新能源船舶项目。2025年1季度,我省新能源船舶订单94个,占订单总量的36%,占比逐年提升,成为产业发展新增长极。

我省船舶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如提案中提到的“安徽船舶企业规模偏小,龙头企业带动不足,高附加值船舶数量偏少,新能源船舶推广应用进展偏慢”等情况。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吸纳提案者的真知灼见,从三方面精准发力,全力推动船舶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政策引导与资源倾斜,支持船舶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兼并重组等方式扩大规模、提升实力,打造行业领军企业。同时,推动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构建大中小船舶企业融通发展的生态体系;二是聚焦研发设计领域,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围绕节能环保、智能航运等方向,研发设计更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优质船型,增强供给能力;三是全面推进船舶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将先进技术与绿色理念深度融入生产全流程,分级分类推动船舶企业数字化改造,建立先进船舶总装建造体系,打造船舶智能工厂。通过以上举措,逐步构建起我省船舶制造端与水运应用端相互赋能、协同共进的良性发展格局,为全省水运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发展动能。

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5年4月22日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第二届中国BIPV产业领跑者论坛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