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青海泛共和盆地“绿色特区”打造计划:力推区域光伏 2025可再生能源装机30GW!

   2021-11-24 青海省发改委43420
核心提示:日前,青海省发改委针对《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2021222号提案》作出答复,答复明确打造泛共和盆地绿色特区推动绿色载能产业发
日前,青海省发改委针对《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2021222号提案》作出答复,答复明确打造泛共和盆地“绿色特区”推动绿色载能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是打造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坚持扩规模、畅通道、建机制并举,加快水风光热资源开发利用,做大做强清洁能源基地,不断夯实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发展基础。

一是全力打造黄河上游清洁能源基地。大力推进区域光伏发电和风电基地化规模化开发,形成以海南州千万千瓦级多能互补100%清洁能源基地为主体,辐射海北州、黄南州的新能源开发格局。实施共和风光储一体化、同德水光蓄储一体化、贵南风光储示范、兴海水风光储一体化、热水光伏产业、黄南州生态综合牧光储一体化等项目,依托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公共设施、居民住宅等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力争到2025年,泛共和盆地区域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3000万千瓦左右。

二是科学有序推进水能资源保护性开发。全力推进羊曲水电站建成投产,积极开展茨哈峡、尔多水电站前期工作,力争“十四五”开工建设。加快推进已建水电站扩机改造,实施拉西瓦、李家峡扩容,提高灵活电源调节比例和供电保障能力,支撑青海特高压直流外送通道稳定高效运行。

三是积极推进地热能开发。加快区域地热资源勘查开发,推进共和盆地干热岩、共和至贵德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探索建设兆瓦级干热岩发电示范项目。创新发展氢能,在海南等地区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储氢用氢示范项目。

四是稳步提升电网输送能力。优化跨省电力外送通道布局,加快建设青海至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二期配套电源,实现满负荷送电。加强750千伏骨干电网和330千输变电工程建设,提升新能源电力汇集能力,全力打造海南电力枢纽。

五是大力发展储能。挖掘黄河上游梯级电站储能潜力,开工建设哇让抽水蓄能电站,建设龙羊峡-拉西瓦储能工厂,积极推进电化学储能项目,力争2025年储能工厂装机达到100万千瓦。

全文如下:

关于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2021222号提案答复的函

青发改提案〔2021〕80号

熊元福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打造泛共和盆地‘绿色特区’推动绿色载能产业发展的提案”收悉,根据省政协提案办理要求,我委高度重视,会同海南州政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林草局、省能源局和省通信管理局着力深化研究,加强对接征询,形成了提案办理意见。先后将提案办理意见专报省政协多杰热旦主席、王振昌副主席和信长星省长,多杰热旦主席作出肯定性批示,信长星省长对提案办理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现将提案有关内容答复如下:

一、打造泛共和盆地“绿色特区”推动绿色载能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立足泛共和盆地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紧抓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等重大机遇,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彰显区域绿色发展优势,强化改革创新引领作用,推动绿色载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将泛共和盆地打造成绿色发展新增长极。

(一)打造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

坚持扩规模、畅通道、建机制并举,加快水风光热资源开发利用,做大做强清洁能源基地,不断夯实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发展基础。一是全力打造黄河上游清洁能源基地。大力推进区域光伏发电和风电基地化规模化开发,形成以海南州千万千瓦级多能互补100%清洁能源基地为主体,辐射海北州、黄南州的新能源开发格局。实施共和风光储一体化、同德水光蓄储一体化、贵南风光储示范、兴海水风光储一体化、热水光伏产业、黄南州生态综合牧光储一体化等项目,依托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公共设施、居民住宅等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力争到2025年,泛共和盆地区域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3000万千瓦左右。二是科学有序推进水能资源保护性开发。全力推进羊曲水电站建成投产,积极开展茨哈峡、尔多水电站前期工作,力争“十四五”开工建设。加快推进已建水电站扩机改造,实施拉西瓦、李家峡扩容,提高灵活电源调节比例和供电保障能力,支撑青海特高压直流外送通道稳定高效运行。三是积极推进地热能开发。加快区域地热资源勘查开发,推进共和盆地干热岩、共和至贵德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探索建设兆瓦级干热岩发电示范项目。创新发展氢能,在海南等地区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储氢用氢示范项目。四是稳步提升电网输送能力。优化跨省电力外送通道布局,加快建设青海至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二期配套电源,实现满负荷送电。加强750千伏骨干电网和330千输变电工程建设,提升新能源电力汇集能力,全力打造海南电力枢纽。五是大力发展储能。挖掘黄河上游梯级电站储能潜力,开工建设哇让抽水蓄能电站,建设龙羊峡-拉西瓦储能工厂,积极推进电化学储能项目,力争2025年储能工厂装机达到100万千瓦。

(二)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业

依托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发展太阳能和风力发电装备制造业,加快5G和物联网应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装备制造业集群式发展。一是发展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装备制造业。依托海南州绿色产业园,发展壮大光伏组件生产规模,加快隆基股份年产100万千瓦光伏组件项目、盛世中盈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项目建设,推动发展光伏“智能制造”,建设规模化生产基地。发展风机塔筒、叶片等组件制造业,加快实施远景风机制造等项目建成投产,推动风机组装配套本土化,加快构建风机整机产业链。积极推动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业向上下游拓展,不断提升全产业链发展水平。探索建立退役风机、光伏电池板、废旧锂电池回收产业链,发展全生命周期循环经济。二是加强清洁能源技术创新。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支持科研院所在海南设立专家工作站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围绕太阳能光伏、风电等加强技术攻关,加强太阳能发电实证研究和高原型风电机组研究。加强清洁能源电力系统稳定性可靠性技术研究,促进源网荷储协同优化。加强干热岩、地热等勘查开发技术攻关。加强储能技术研究,开展不同类型储能设施性能验证和评价。三是建设清洁能源智能化服务体系。加快清洁能源产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组建清洁能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高水平打造太阳能发电实证基地和储能实证基地。探索“光伏+生态+畜牧+旅游”发展模式,打造清洁能源可持续利用样板。支持电网企业开展消纳能力研究论证,推动清洁能源发电企业参与跨省区电力市场化交易。完善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电价机制,建立水电扩机和储能工厂价格机制或辅助服务补偿机制。

(三)推动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

坚持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方向,紧抓国家实施数字中国和大数据战略机遇,按照“东数西储”“东数西算”发展布局,以信息基础设施和大数据产业为重点,打造国内领先的大数据聚集区,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一是建设大数据灾备中心。发挥地理区位、冷凉气候和清洁能源优势,提升海南州大数据产业园发展层次,积极引入大型数据中心服务商,争取国家支持建设大数据灾备中心、“东数西储”重要承载地,打造绿色清洁能源大数据中心。二是打造大数据产业高地。加快推进依托100%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支持和100%利用清洁能源支撑的大数据产业发展,优化提升网络基础设施,加快5G推广应用,建立完善云资源接入和一体化调度机制,打造西部算力产业新高地。引进国内外大数据基础服务企业,着力打造高原特色清洁能源大数据产业基地。促进大数据与清洁能源、交通水利、生态农牧、文化旅游、家居等融合,促进智能终端与大数据云服务一体化发展,推动人工智能与各行业融合创新,提供个性化、多元化、高品质服务。三是打造国家权威藏语区信息高地。充分发挥“云藏”品牌优势、平台优势、技术优势,支持“云藏”藏文信息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建设,加强专业尖端人才引进和前沿技术研发合作,加快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藏文编辑、识别、翻译等智能软件的研发应用,建设藏语文大数据库,建成国内权威的藏语文互联网窗口。四是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州县两级共建智慧城市,建设“城市大脑”,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深度融合,全面推进数字政务、数字警务、数字城管,推进城市(镇)运行一网统管,提升城市(镇)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四)发展壮大生态农牧业

坚持扩规模、提质量、增效益并举,加快区域农牧业结构调整,打造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创新农牧业新业态,建设全省重要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基地,增强服务河湟谷地城市群和青南地区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供给能力。一是优化农牧业发展布局。立足区域资源与产业优势,加快农牧业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建立现代生态农牧业生产体系,着力构建环湖现代生态农牧业经济带、沿黄现代生态循环农牧业经济带、高寒牧区生态畜牧业经济带和沿黄冷水养殖适度开发带。二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黄河谷地高效生态农业、环湖现代生态农牧业为重点,大力建设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创建特色农畜产品优势区,建立牦牛、藏羊、青稞、油菜产业发展协会,壮大反季节蔬菜、花卉、果品、枸杞、高原制种等特色产业,提高饲草料生产规模,稳步发展冷水鱼养殖,提升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利用光伏电站地面推广“光伏羊、光伏鸡”等新模式。大力发展智慧农牧业,积极推广互联网+现代农牧业等新模式,培育循环农牧业、创意农牧业、定制农牧业、精准农牧业等新业态。三是大力推进品牌兴农质量兴农。坚持“加工强县”“品牌强州”,开展农牧业品牌提升行动,发挥高原、绿色、有机资源优势,集中力量做强“天路飘香”主打品牌,加强新“三品一标”认证,打造具有地区特点的地域公用品牌、特色品牌和绿色品牌。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健全牦牛藏羊追溯体系,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四是加快发展高附加值农畜产品加工业。统筹推进农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实施农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持续壮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规模和实力,扶持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牧户发展牛羊肉分割及有机肥等畜产品初加工,培育一批家庭工厂、手工作坊、乡村车间。支持涉农企业开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加强牛羊肉高端产品研发,积极推进副产品加工,提升农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推动农牧业产业链向纵深延伸。

(五)加快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加快发展农畜产品现代流通业,构建全链条、网络化、可追溯、高效率的冷链物流体系,增强冷链物流服务保障能力。一是加快区域性物流基地建设。完善区域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在共和农畜产品主产区建设特色农畜产品产地物流中心,在各县设立农畜产品物流分中心,建设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农贸市场、产地型保鲜冷藏库和物流园区,引进和培育大型物流企业,完善农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不断增强服务青南地区物流保障能力。二是完善农牧区三级物流体系。加强县域公路与场站、电商物流配送中心、邮政站点、供销社站点等资源整合,实施邮政在乡、快递下乡进村工程,统筹邮政、供销、快递、便民服务站等多站合一,支持邮政、快递、物流、商贸流通企业加强市场化合作,开展统一仓储、分拣、运输、配送、揽件,建立完善农村物流共同配送服务规范和运营机制。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创新农畜产品电商销售机制和模式,建立健全适应农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三是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健全区域农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农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鼓励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建设规模适度的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加强移动式冷库建设,发展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引导电商企业加强与大型批发市场、连锁超市、冷链运输企业合作,发展冷链共同配送、冷链宅配、中央厨房等模式,提高冷链物流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网络化水平。四是推进物流标准化绿色化发展。鼓励商贸流通企业推广应用标准化托盘、周转箱等物流配套设施,提升标准化建设水平。大力发展绿色物流,推广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模式,加强供应链绿色管理。加快布局充电桩等新能源基础设施,加大老旧柴油车辆更新,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和电动运输车辆。

二、打造泛共和盆地“绿色特区”推动绿色载能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

省各有关部门针对泛共和盆地绿色载能产业发展政策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围绕财税、金融、土地、人才等方面研究提出政策供给,不断汇聚政策合力。

(一)财税政策。创新省级财政投入方式,通过奖励、后补助、股权投资等方式,加大对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公共平台建设等的支持。发挥省级财政科技发展专项资金作用,支持科技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交流合作。围绕牦牛、藏羊、青稞、油菜等高原特色产业,支持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支持商贸物流配送中心、鲜活农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设施和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加强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培育壮大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二)金融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建立绿色金融体系,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产品,引导资金向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的领域流动和聚集。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载能产业的中长期信贷支持。支持社会资本发起设立绿色产业基金。支持企业上市挂牌、发行绿色债券进行融资。加强对小微企业信用贷款风险补偿,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推进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建设,推进地方法人银行改革发展进程,促进其资本实力、公司治理水平和风险抵御能力稳步提升,加强对绿色载能产业、小微企业和“三农三牧”主体的金融服务。

(三)产业政策。全面落实《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2020年本)》,对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加大对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支持,聚焦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制造、大数据等绿色载能产业全产业链,积极承接东中部地区和省内上下游产业转移,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企业加快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对认定的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等给予奖励补助。支持海南州绿色产业园区升级为省级产业园,理顺园区管理和运行体制机制。

(四)土地政策。在国土空间规划的指导和约束下开展绿色载能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工作,保障绿色载能产业重点项目用地需求,鼓励绿色载能产业合理使用国有未利用土地。全面推行并联审批,提高审批效率。对纳入国家和省级重大建设项目清单的绿色载能产业项目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给予全面保障。完善设施农用地政策,有效保障新(扩)建规模养殖场和废弃物处理利用的设施用地。鼓励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四荒地”发展畜牧业。

(五)科技人才政策。优化创新制度环境,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实施科研项目“揭榜挂帅”等制度,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建立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需求、资源配置和成果评价的新机制。支持区域人才市场建设,加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生态畜牧、特色种养、大数据、现代物流等专业人才培养,推广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建设实训基地。健全人才引进、培养、服务和创新创业支持体系,支持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等设立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加大对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和高技术人才的奖励。

(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用改革的思路和方法破瓶颈、拆藩篱、解难题、添活力,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改革系统集成和协同配套,加强部门和领域协同放权、放管衔接、联动服务。统筹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深化“证照分离”“一业一证”改革,推动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覆盖清单管理。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探索建立行业综合许可和综合监管制度,不断优化区域营商环境。

三、下一步重点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强与省级部门和地区政府的沟通对接,督促各项任务落地实施,围绕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着力优化绿色载能产业布局,共同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协作。整合特色农畜产品优势资源,合力共建区域冷链物流网络体系,着力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区。共同研究打造泛共和盆地“绿色特区”的诉求,聚焦跨行政区域的重大事项和重大问题,共同争取国家和省上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凝聚打造泛共和盆地“绿色特区”推动绿色载能产业发展的合力。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泛共和盆地区域发展的关注和支持。

(此件已全文公布在省发展改革委门户网站政民互动版块)

联系人:袁恒衍 联系电话:6306269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10月25日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四届中国高比例风光新能源电力 发展研讨会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