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万亿光伏龙头争霸、千亿扩产:2021垂直一体化风云再起

   2021-02-18 世纪新能源网孙凌伟18350
核心提示:1月19日,硅片龙头企业隆基股份发布公告称,已和陕西省西咸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陕西省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管理委员会签订合作
 1月19日,硅片龙头企业隆基股份发布公告称,已和陕西省西咸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陕西省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管理委员会签订合作协议,就年产15吉瓦单晶电池项目达成合作意向;1月24日,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排名前三的晶澳科技宣布百亿扩产,扩产方向是组件和电池。2020年兴起的光伏企业垂直一体化战略,2021继续。

垂直化资金、技术管理要求极高 第一次集体尝试失败

过去一年,在接连经历了硅料涨价、硅片涨价、电池片涨价、玻璃涨价等供应链上游产品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形下,光伏企业,特别是位于中间环节,身处“卡脖子”煎熬的组件企业,到底是该坚持专业化经营,还是选择垂直一体化战略,再次成为业内热议话题。

所谓“垂直一体化”,又称“纵向一体化”,是由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形成的一体化组织。经济学上,沿产业链占据若干环节的业务布局叫做“纵向一体化”。作为一种经济组织方式,无论在何种行业,都存在着“专业化”和“一体化”两种道路的分野。选择哪种道路,没有对错之分,但是在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环境下,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光伏行业,垂直一体化道路第一次被光伏企业热议并付诸行动,大约要追溯到8年之前。彼时的光伏市场,在经历了硅料价格从500美元的高价暴跌到几十美元的大震荡之后,很多中小型光伏组件厂或硅料厂纷纷停产或倒闭,而一直倡导“垂直一体化”理念的天合、英利等企业不但蝉联了行业毛利率的冠亚军,更是获得了最低成本的美誉。此后,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和风险,曾经专注于产业链某一环节的光伏企业纷纷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垂直一体化渐成趋势。

“垂直一体化”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确保企业供应链的稳定。尤其在当时全球光伏行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企业“垂直一体化”的做法,可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成本价供应,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以获取电站良好的投资回报率,为自身的组件销售提供稳定的渠道和“出海口”,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但随着产业链的拉长,对资金、技术和管理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收益带来的高风险,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能承担的起。第一个出现问题的企业,是中盛光电。

中盛光电成立于2007年,主要业务包括硅片及电池、组件等的生产与销售,同时也做光伏电站的EPC项目。2012年4月,在国内大部分硅片公司都难以降低成本而亏损的境况下,中盛光电宣布正式关闭其唯一一家正在运营的硅片厂。中盛光电负责人给出的解释是,“硅片厂因为在发展上不存在竞争优势,所以在经过慎重考虑后决定取消该项目,将硅片厂切换到组件和系统的生产和制造。”

中盛光电的垂直一体化战略宣告失败,曾经被誉为“垂直一体化”楷模的英利,在2012年也陷入尴尬。2009年12月,英利全资子公司六九硅业有限公司进入试车阶段,开始生产高品质的太阳能级和电子级多晶硅。然而两年后的2011年度财务报告中,这家曾被给予厚望的多晶硅企业,已经被减值22.75亿元人民币之多,减值商誉达2.734亿元。

如果说中盛光电和英利的案例只是序幕,那么江西赛维LDK的破产,则正式宣告了第一次垂直一体化的落幕。江西赛维LDK2005年7月成立;2007年6月在纽交所上市,成为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片生产商;2008年2月,投资25亿美元正式进入太阳能电池片生产领域;2008年11月,年产1500吨的多晶硅料一期项目正式投产;2010年,垂直一体化发展的赛维LDK产能已经到达了2000兆瓦、营收200亿元,体量位居全球第一。可惜盛极必衰,两年后,由于产品滞销加上一轮超百亿元的重大投资错误,赛维LDK的负债总额攀升至270亿元,负债率突破100%,创始人离开,之后多年积弱不振,无奈只能破产重组。

8年后卷土重来 7大头部企业再次选择垂直一体化

相比于8年前,2020年兴起的第二波光伏企业垂直一体化浪潮,来得更为凶猛。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共有13家光伏上市公司宣布了逾40项扩产项目,总投资超过2100亿元,用以加速在光伏领域的垂直一体化布局。这其中,以七大头部组件企业最为典型。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认为,光伏行业的目标是提升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最终实现光伏发电的平价上网。进行产业链的垂直一体化整合是希望借此协调上下游产业链结构,从而缩短完成整个产品生产的时间;垂直一体化还可以进行技术和工艺的整合研发,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更低成本的产品。至于垂直一体化整合的缺点是,很难保证在每个生产环节都有技术或规模的优势,从而形成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

在不丧失单个环节竞争优势的前提下,天合光能的垂直一体化采取了强强联手合作模式。2020年11月,天合光能和通威股份联合发布公告,双方将合资成立项目公司,投资年产4万吨投资高纯晶硅项目、年产15GW拉棒项目、年产15GW切片项目和年产15GW高效晶硅电池项目。公告显示,上述4个项目总投资为150亿元。

业内人士分析,双方的合作,可以让通威借助硅料成本的价格差进入硅片环节,从而避开因技术工艺不够成熟造成的成本、质量与竞争对手差距太大的劣势,并通过在自身电池片产能中使用获取反馈,不断优化工艺水平,从而为后续的210电池推广铺路;对于天合来说,与通威的合作,既保障了后续的硅料供给,又可以稳步推进自产的210硅片生产进度,实现了真正的双赢。

2020年7月开始,因为新疆疫情、硅料生产事故等诸多因素,导致硅片、电池、组件等其他制造环节的价格普涨。在辅材端,光伏玻璃价格由自年初以来最低24元/平米上调到26元/平米;银浆价格涨幅超25%。此外,背板、封装胶膜、焊带等价格也较此前有所提升。

面对产业链上下游价格普涨,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在8月份SNEC展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涨价虽然是短期行为,但对一线组件生产商是一个警醒,未来晶科将提高垂直一体化程度,补齐短板。

钱晶发声之后不到一个月,2020年9月25日,晶科能源(楚雄)有限公司注册成立;12月30日,晶科楚雄电池生产基地正式开工建设。这是全球最大的单一电池片生产基地,设计产能20GW,其中一期10GW预计将于今年4月前投产。这一规模达到了晶科现有电池产能的近两倍。

除了电池产能,晶科还是排名前列的硅片生产商,截至目前,硅片产能已达20GW,同时还有10GW产能正在建设中。

据悉,根据晶科的“一体化”战略,晶科的硅片、电池产能为匹配组件产能规划,晶科旨在通过垂直一体化整合,来减少采购成本,增加组件端的竞争力。

“未来1-2年,光伏电池和组件企业将完成新一轮洗牌。而垂直一体化模式具有较好的成本控制和风险控制,如果完全做组件,盈利能力或抗风险能力非常差。”晶澳科技高级副总裁、教授黄新明在第十二届中国(无锡)国际新能源大会暨展览会上如是表示。

黄新明表态之后,在垂直一体化道路上,晶澳明显加快了步伐。2020年12月30日,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与包头市政府、青山区政府签订框架协议。根据协议,晶澳将投资58亿元,建设包头基地(三期)20GW拉晶和切片项目。

2021年1月24日,晶澳科技再次宣布,拟投资100亿元在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电池和组件项目。据了解,晶澳科技此次扩产的一期项目中6GW电池和6GW组件项目将于今年建成投产,4GW电池技改项目将于2023年底建成投产。至此,晶澳科技已公告的在建项目包括曲靖硅片、宁晋硅片和电池、扬州电池和组件以及越南电池和组件等项目。预计到2021年底各环节年化产能分别达到:硅片30GW、电池30GW、组件40GW。

如果说以上企业是主动选择垂直一体化道路,那么以单晶硅片业务起家的隆基股份,早在选择单晶路线之时,作为当时市场上的少数派,就已经注定了其后的垂直一体化道路。来自隆基股份的年报显示,在其2019年328.97亿元的收入构成中,来自硅片收入占比为39.25%,仅为四成。而来自光伏组件、光伏电站建设及服务、光伏电站的电力销售收入合计占比已经超过一半,达到55.24%。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隆基股份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的产能已经分别达到75GW以上、25GW和30GW以上。

 

与通威、天合、晶科、晶澳、隆基主要布局组件、电池、硅片不同,在垂直一体化道路的选择上,阿特斯和东方日升另辟蹊径。

2020年12月2日,苏州固锝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旗下子公司苏州晶银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已向苏州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阿特斯”)办理完毕资产过户及工商变更手续。据了解,苏州晶银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08月10日成立,经营范围主要是银浆的生产和销售。

2020年12月29日下午,阿特斯10GW金刚线切片项目签约仪式在江苏盐城阜宁举行。据悉,该项目分两期建设,计划总投资10亿元,一期工程计划于2021年1月开工建设,6月建成投用。

阿特斯重点布局金刚线和银浆,东方日升则把目光盯上了硅料和胶膜。

2020年11月,东方日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日升”)宣布,通过下属全资公司向盾安光伏收购聚光硅业100%股权成功。此番收购意味着东方日升快速进入了光伏产业链上游的硅料环节,持续完善产业链布局。

而在更早前的8月28日,义乌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东方日升、江苏斯威克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斯威克”)签订了15GW高效电池及组件项目、智能接线盒及辅材项目、年产3亿平米胶膜3个投资项目。其中年产3亿平米抗老化封装胶膜项目,由东方日升控股子公司斯威克投资建设,总投资13.7亿元,项目用地约170亩,预计2025年底达产。

8年轮回 组件企业为何仍然青睐垂直一体化?

梳理以上信息会发现,六大组件头部企业,无一例外的选择了垂直一体化,为何?安信证券分析认为,由于单一环节成本曲线趋于平滑,而电池片、组件环节在 2021 年有望面临新一轮集中度提升,因此选择垂直一体化竞争战略,拉开成本差距、扩大成本端竞争优势将成为龙头攫取市场份额的首选。

根据安信证券的测算,在当前产业链价格下,硅片+电池片+组件垂直一体化的企业组件单瓦净利为0.16元/W左右,电池+组件垂直一体化的企业组件单瓦净利为0.05元/W左右;硅料+硅片+电池片垂直一体化的企业组件单瓦净利为0.31元/W左右,硅片+电池垂直一体化的企业组件单瓦净利为0.19元/W左右;而纯电池企业单瓦净利为0.07 元/W左右,仅有组件环节的企业则基本不盈利,处于略微亏损状态。

表1:不同的垂直一体化组件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表2:不同的垂直一体化电池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资本逐利,垂直一体化企业的成本和盈利能力如此明显,也难怪这么多企业做出这样的选择了,但成也萧何败萧何,在极度考验资金、技术、管理能力的垂直一体化道路上,还是希望各家企业谨慎选择、量力而行。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四届中国高比例风光新能源电力 发展研讨会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