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云南石林冲刺全省首个国家级生态县

   日期:2013-08-20     来源:云南日报    浏览:1953    评论:0    
  太阳能发电得到广泛应用。


  生态村内新建的卫生厕所。


  富有民族特色的街面。


  生态湿地。


  生态村一角。


  远眺石林县。 记者杨艳辉摄


  农村产业转型,种植红豆杉让村民富起来。


  石林巴江。记者王俊星摄

 

    

  速读 2004年,石林县在全省率先实施生态美县战略,经过近10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省级专家组近期将开展核查验收工作。如获得通过,石林县有望进入全省第一批省级生态县名单,为冲刺国家级生态县铺平道路。

  随着全县80%以上的乡镇创建为国家生态乡镇,所有涉农行政村100%创建为市级以上生态村,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顺利通过省级技术审查,石林县距离夺取国家级生态”金字招牌仅剩最后“一里路”,有望成为全省首个国家级生态县。

  今年4月18日,石林县圭山镇成功被环保部授予“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标志着石林县生态创建工作取得新的突破。目前,石林县已成功创建了6个国家级生态乡镇,大可乡成功创建为云南省生态乡镇;所有涉农行政村全部创建为市级以上生态村,其中全省3个国家级生态村有2个在石林县内。对照国家级生态县建设的5项基本条件和22项考核指标以及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石林县总体上已达到国家级生态县创建标准。创建生态县相关技术文本已经基本制作完成,并于今年4月11日在全省率先通过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技术审查工作。在省级专家组近期即将开展的核查验收工作结束以后,石林县有望进入全省第一批省级生态县名单,从而扫除石林申报国家级生态县的最后一个程序性障碍,为冲刺国家级生态县的铺平道路。

  追溯石林县生态创建历程,自2004年石林县就在全省率先实施生态美县战略,开始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推进生态创建工作。经过近10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目前石林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5.4%,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6%,人均公共绿地达19.32平方米,污水处理率达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环境空气质量优于II标准,巴江流域水质达III类标准,先后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文明县城。同时,石林全县多年来从未发生较大以上环境事件,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都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外来物种对石林生态环境没有造成明显的影响。

  多年来,石林县在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工作中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早在2010年,石林县就专门成立了创建国家生态县工作指挥部,由县人民政府县长任指挥长进行指挥、督阵;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任常务副指挥长进行具体谋划、具体推进。在县委、人民县政府的重视下,石林县每年都把生态创建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全县大盘中来谋划、规划、筹划,举全县之力进行统筹、攻坚、冲刺。

  此外,在推进生态创建过程中,石林县摆脱“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和做法,经常进行主动协调、主动争取、主动推进。多年来,无论是生态县、生态乡镇或是生态村的创建工作,在启动和推进之初,都不是因为上级下达任务要求被动进行,而是石林县结合辖区实际情况主动开展。

  为保障生态创建的顺利推进,从2006年起,石林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生态美县专项资金,支持生态建设,并带动社会资金投入生态创建。其中,石林县采用BOT(建设—经营—移交)运作模式,建设占地36亩石林县污水处理厂。污水厂于2008年开始运行,成为昆明郊县区第一个达一级A处理标准的污水处理厂。

  近5年来,石林全县实施生态创建重点项目40余个,完成生态创建投资约23亿元,有力促进了全县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了国家级生态县的创建基础。其中,2012年,石林县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投资占全县GDP比例的3.99%。

  目前,石林县生态创建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在争取尽快获得省级生态县命名,并提速国家生态县创建的基础上,石林县将通过建设一批高产无公害粮食和果蔬基地、完成县城规划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继续开展水土保持和石漠化治理、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继续发展新型能源产业等方面,不断优化人居环境,努力把石林打造成为全省低碳经济的龙头县和著名的清洁能源之城。

  产业融入

  青山绿水

  发展生态产业,一直是石林县推进生态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从推进工业生态转型、发展新能源产业、做强旅游文化产业,到全方面推进农业生态转型,石林县围绕生态美县建设规划和战略,以生态的理念和标准规划产业布局,推进生态产业的发展。

  目前,石林县生态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全面坚持生态工业的发展方面,注重淘汰高消耗、高污染、高成本、低效益的传统工业,大力发展低消耗、低污染、低成本、高效益的现代新型工业,并杜绝落后产能企业落户石林,全力打造新能源产业,先后引进了光伏发电、风能发电等项目入驻石林。其中,云南昆明石林大型并网光伏试验示范电站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其一期工程20兆瓦已建成投产发电;云南龙源风力发电站198兆瓦4个风力发电站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云南诺普能光电LED灯具生产线等项目已启动建设。

  通过发展生态工业,与2007年相比,目前石林县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强度下降12%,新鲜水耗强度下降56%,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下降55%,工业用水重复率提高了28.5%,工业固体废弃物全部实现资源化利用。2012年期间,石林县新型能源产业产值已达到1亿元。

  同时,石林县确定了旅游立县、文化活县的发展目标,大力发展号称“无烟工业”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近年来,石林县搬迁、拆除景区有碍生态环境保护的建(构)筑物达12万平方米,还将景观周边生态受到开荒、种田、放牧、采石等不利于生态保护影响的地区划入景区管理。如今,大小石林景区游览区范围已由2008年之前的4.12平方公里扩大到12平方公里以上。另外,石林县通过大力发展旅游扩大县域经济总量,不断反哺生态建设,为推进全县产业生态转型打下了基础。

  除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外,石林县全方位推进农业生态转型。目前,石林县以台湾农民创业园开发建设为重点,精心打造生态农业品牌。其中,坐落于石林县的万家欢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龙头企业,种植蓝莓、梨、桃等20余个品种的水果,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与此同时,石林县大力实施“无公害食品计划”,扶持了一批特色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先后建成玉米高产示范基地2万亩、优质蔬菜示范基地4万亩、绿色水果示范基地3.5万亩。全县18家规模化养殖企业全部办理了环评报批手续,全部建设了以多级氧化塘和集中沉淀为主的污水处理设施,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和养殖废水全部实现了资源化利用。

  农村打造

  生态美景

  要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必须有80%的乡镇达到国家级生态乡镇考核标准并获得命名,而国家级生态乡镇的创建必须要80%的涉农行政村达到市级以上生态村减少标准。对此,在生态村创建中,石林县根据每个村子的实际情况,依托村子的优势,因地制宜地打造生态村。

  以糯黑村为例,由于该村是石头比较多,如果要按照常规的生态村创建工作,要完善村子的基础设施是一大难题,加之当地村民经济收入较低,又给生态村创建增加不少困难。但是,石林县在生态村创建的时候将这些看似劣势的东西转变为优势,依托村子的特色进行生态村创建。这里遍布着上百年历史的石头房以及随处可见的石头,是村子的最大亮点。

  带着依托当地的特色来开展生态村创建的这一想法,石林县将该村的创建目标确定为“国家级”,利用该村的优势,把村子风格统一起来。随后,该村的近400户人家都统一了石头来建房屋。包括后来盖起的公厕、垃圾房、沼气池、寨门、广场等等,都是用石板砌起来的。现在村里规定,必须用当地的石头盖房子。

  同时,石林县还对糯黑村进村道路、村内道路进行了硬化,修建寨门、民族文化广场、民俗博物馆、杜鹃山景观亭及游路,对民居风貌改造,对村内水塘进行了景观改造。实施了村内污水收集处理系统项目,大力开展义务植树、见缝插绿及村内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大力开展“六清六建”工作,发动广大村民对村内的“五堆”进行清理整治,对大糯黑村的人畜饮水管网进行了改造。

  由于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及幽静舒适的环境,大糯黑村近年来吸引了许多游客。而且,通过生态村的创建,糯黑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大糯黑村这个主要依靠烤烟、种植和畜牧为生的村子来说,村集体没钱,村子日常保洁的投入有点捉襟见肘。在镇里、村里的带动下,村民集体将这件事包了。现在村民固定在周六上午9点之前,花半个多小时将房前屋后和路上的卫生打扫干净。

  石林县创建办专职副主任吴长军介绍,糯黑村的成功创建只是石林县生态村创建的一个缩影,在石林县开展的生态村创建工作中,很多村子都是依托现有资源进行创建,不仅提高了生态环境,而且也节约了创建成本。

  湿地建设

  一举多得

  在石林县,规模大、功能齐全的氧化塘有很多,可是生态湿地却不得不提位于长湖镇维则村的生态湿地。

  据石林县创建办专职副主任吴长军介绍,由于石林县属于喀斯特地貌,要蓄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干旱的时候没有水,雨水丰沛的时候也“留不住”雨水,让雨水“渗漏”到地下。对此,在生态创建工作中,石林县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建设氧化塘、生态湿地等措施,在提升生态环境的同时,也“留住”了水。

  位于长湖镇维则村的生态湿地占地面积85亩,于2011年建成。据悉,该生态湿地也是石林县集镇规划建设的规模较大的生态湿地之一。

  “如果没有村民的大力支持,光征地费用就得一大笔钱,更别提后期的建设。”长湖镇副镇长陈永能介绍,该生态湿地的建设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支持,当地村民听说要建生态湿地以后,纷纷表示愿意提供自家的土地。徐大姐说:“本来这个地方都是秧田,但是听说要在这里建生态湿地,大家都觉得很好,不仅可以‘留’住雨水,生活污水也能在里面处理,而且闲暇时候大家还能有个去处。”目前,生态湿地建设的85亩土地全部是由村民无偿提供,而生态湿地主要处理周边3000多村民的生活污水。

  生态湿地建成以来,得到了老百姓的高度赞许。住在附近的黄大爷说:“这个生态湿地建成以后,村里的生态环境比以前好多了,而且我们村也有了自己的‘小公园’。住在附近村庄的人周末的时候也有人专门开车来这里游玩,一到假期就有很多学生来这里写生,这个生态湿地也为我们村打响了品牌。”

  陈永能介绍,建设生态湿地的同时,还在村子里埋设了污水管道,将每家每户的污水收集后集中到氧化塘中进行处理。同时,考虑到该村离县城较远,村内又没有娱乐场所,长湖镇借着生态湿地建设,还栽种了很多绿化,将其打造成一个湿地公园。同时,还健全了集镇的污水集中处理系统,绿化美化了集镇环境,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提升了村镇人居环境。

 

  发现亮点

  小箐村

  满村都是彩绘墙

  小箐村是石林县辖区内两个国家级生态村之一。

  小箐村位于石林岔口、石林风景名胜区旁。小箐村独特的魅力在于村民的墙院上,绘满了彩图。小箐村从2007年开始粉刷墙面,2008年开始进行绘画。如今,整个村子有彩图约140幅,共1200余平方米。

  墙院上绘上彩图,村民楼院变靓了,整个村庄变美了,吸引了众多旅客前来游玩。然后,彩绘改变的不仅仅是村子的环境,生态文明、家庭和谐、男女平等、人生感情、警示名言……各种彩绘图案,让村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被群众接受,树立起了保护环境、讲究卫生、文明向上的村风。

  随着思想观念的改变,小箐村村的村也主动参与到生态村创建。目前,小箐村开展了争当“生态文明标兵户”、“生态文明标兵”和 “十星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并通过活动,让村民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创建,使村容村貌大为改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宜奈村

  氧化塘成了景观池

  通过生态村创建,石林宜奈村将昔日的烂秧田,建设成多功能氧化塘,不仅能处理村子日常流出的污水,还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场处。

  生态村创建中,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是一项硬指标,氧化塘就是其中一种常见的污水处理设施。然而,宜奈村在创建中,却建设既能处理污水,又能收集雨水用作景观用水的氧化塘。

  平常的氧化塘一两亩的空间就足够了,但宜奈村氧化塘却占地20多亩。扩大的氧化塘与景观池建设有机结合,实现一水多用:收集处理污水和收集雨水用来作为景观用水。此外,考虑到村子离石林县城较远,村内又没有娱乐场所,宜奈村在氧化塘的周围还栽种了植物,并对旁边的空地进行硬化,让村民可以在周边休闲娱乐。

  氧化塘的建设,得到村民的支持。部分村民主动提供自己的土地来建氧化塘,同时每户村民都捐赠了100元给村上买鱼苗,投入到氧化塘中饲养,供村民垂钓。

  小紫处村

  生态转型让村民富了

  以前种植平方米、土豆等农作物,到如今种植红豆杉、雪松等树苗,石林县小紫处村通过生态创建,使村民平均收入大大提升。

  小紫处村是石林县城西街口镇辖区的一个自然村。生态转型前,村民依靠种植玉米、土豆等农作物生活,一年的平均收入仅有4000元至5000元。随后,结合农村生态转型,小紫处村通过发展生态经济种植树苗,让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目前,小紫处村98%的村民都在种植树苗。同以前种植农作物相比,种植树苗后,村民的年平均收入增加了10倍左右,村里很多村民固定资产都超过百万。

  村民富了,村子环境也变好了。在村民的支持下,小紫处村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红豆杉成了村里乡村道路两侧的景观树。小紫处村生态经济模式成为石林县创建生态村的典型。

  小贴士

  什么是国家级生态县

  国家级生态县是由国家环保部授牌表彰,是对各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县级行政区域的命名认可。是践行科学发展的品牌象征、综合实力提升的荣誉奖章和正确政绩观的最高绿色奖杯,是反映一个县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的金字招牌。

  国家级生态县标准涵盖了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的方方面面,如要求全县80%的乡镇达到国家生态乡镇考核标准并获命名,80%的涉农行政村达到市级以上生态村建设标准,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不低于3.5%,三年内无较大环境事件等等。因此,创建国家级生态县,是经济、社会、生态等全面发展和进步的综合检验,是授予一个地区综合实力提升的荣誉奖章。

 

微信扫一扫
投稿联系:张先生 13844866317 新闻投稿咨询QQ: 35845245
邮箱:news#ne21.com(请将#换成@)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