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多晶硅调研报告一——中国多晶硅及东气峨半的发展史

   2013-08-02 世纪新能源网李逸、雷鸣22330
二、中国多晶硅的初生与峨半厂的创立

早在1957 年,国家在京设立代号为“338”的研究室,专事硅研究。次年,该室用锌还原法获得多晶硅—中国人首次有了自己的硅。但是这些都还只是处于实验室阶段,真正的开始是在1964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大三线建设的指示精神。冶金工业部于一九六四年十月九日下发(64)冶发基办字1271号文,一九六四年十月十二日下发(65)冶发基办字1305号文“关于坚决保证完成一九六四年迁建任务的紧急通知”。确定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338室(硅材料研究室)及与之配套的人员、装置和职能管理部门内迁四川峨眉县。定名:“冶金工业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第一研究所”,代号“七三九”。这就是峨半厂的开始,这也标志着中国多晶硅产业真正有了自己的生产地方。到了1965年,多晶车间、单晶车间全面投产。我们从在峨半厂搜集到的资料显示。当时多晶硅设计年产量是803公斤,单晶硅设计年产量是200公斤。但是老工人告诉我们,这只是设计的,实际上没有带来一块钱的产值,都是为了质量而放弃了数量。李锡清老人是朝鲜战场的老兵,下了朝鲜战场后而且随后退伍来到了当时的峨半厂高纯车间。这就又会提到峨半厂的第二个来源——沈阳冶炼厂高纯车间。现在的峨半厂高纯车间是唯一一个峨半厂内还在生产的车间,俗称“五车间”,这里主要还生产着国家的重大战略物资——磷,硼,砷等材料。当时没有工厂,这些工人们自己充当了基建工人,自己开山,自己建厂。使峨半厂在峨眉县的一座桃花山里建立了起来。

而在李老人的口中,我又听到了一位英雄的故事,这也是一个时代的典型,这位就是李锡清老人的“徒弟”,其实就是一个好伙伴,老人眼中的好青年——黄文富。这是一位来自专业院校的第二代“峨半人”。这也是峨半的最重要的一代人。他是一代人的缩影。李老人告诉我们黄文富是高纯金属研究室的一位高级工程师,参加工作27 年来一直战斗在科研第一线,先后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 项.成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高级专家。他参加工作后干的第一次科研项目是研制高纯砷。砷的氧化物就是砒箱,毒性大。按规定,这个专题是“三年一换岗” ,以保证职工的身体健康,而黄文富在这个专题“三进三出,,长达近10 年。他毫无怨言。在这期间,他提出了提纯砷的先进方法,使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94 年5 月,黄文富承担了开发硫化锌化合物晶体的任务。这时他已明显感到身体不适,同志们劝他去看病,他却说:“等到拿出样品后,再利用工休假去检查身体帅。经过几个月努力,终于在当年10 月试制出硫化锌晶体。黄文富不幸病侧在试制现场。诊断结果让领导和同事们大为展惊:晚期肺癌。自知不久于人世的黄文富在病榻上仍牵挂粉承担的工作,他对整个工艺条件怎样改进、怎样消除试制环境污染,一一做出详细安排.写出了《关于消除硫化锌生产过程污染的建议书》,交给前来探望的厂领导。1995 年7 月,54 岁的黄文富与世长辞……

这就是峨半人,这也是中国第一代的工业人,科研人员。无数的英雄埋在了这座桃花山里,他们的事迹也写在了东气峨半的历史,也记载在了中国多晶硅的历史中。这就是峨半人“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的真是写照。这也是中国工业人,研究人员的真是事迹。

三、艰苦发展的中国多晶硅与峨半厂的顽强

李锡清老人是在1995年退休的,他也经历了经过了一系列困难的中国工业和东气峨半,这时的东气峨半因为远离城市,地处深山,仍然坚持着自己的科研精神,为了中国的工业梦努力着。但是峨半厂的产值却遇到了急剧的滑坡,无法将生产变成效益,峨半人也随着中国的工业环境遇到了瓶颈。

这时的峨半也迎来了一个人才输出的时代。1972年7月4日根据冶金部要求,为支援七四一厂建设,厂、所第一批三十一名职工调离厂、所奔赴陕西华山半导体材料厂。而且峨半也随着三线建设的减热迎来了改名。7月15日:川冶(70)革字第314号文将“七三九厂”改称“峨嵋半导体材料厂”,将“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改称“峨嵋半导体材料研究所”。

而峨半厂也代表着中国进行着对外交流,派出了多个赴罗马尼亚的交流团,并培养了罗马尼亚的留学生,这也标志着我国的多晶硅产业在世界上已经可以走在前列。

可是科技是进步的,这时的外国,西门子法正在改良,这预示着多晶硅行业必将有一个大的改革。中国的多晶硅能否跟上步伐,峨半厂还能不能迎来春天。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四届中国高比例风光新能源电力 发展研讨会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