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龙焱机会:中国版First Solar胜算几何?

   2012-03-04 潘沩10330
核心提示:  2005年的一天,吴奔和邱浩,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两名员工从国外出差回来,两人讨论起以后如果不做咨询后做什么。   吴奔最大的梦想,
  2005年的一天,吴奔和邱浩,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两名员工从国外出差回来,两人讨论起“以后如果不做咨询后做什么”。

  吴奔最大的梦想,是等他父亲吴选之退休后,把环保、健康的太阳能技术拿回来,成立一个做太阳能薄膜电池的公司。

  吴奔的父亲吴选之,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负责非晶硅太阳能电池“七五攻关”,并研发国内的第一条非晶硅中试线;此时,正在美国能源部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工作,主要研究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

  邱浩说:“那正好,我未来可能会去做风险投资。如果你创业,而我那时正好在做风投,那么我就投你。”

  2005年的那个时候,太阳能光伏行业看起来如早晨八九点的太阳,刚成为资本市场追逐的热点;无锡尚德更是一飞冲天,成功在美国上市,成为行业相竟效仿的领头兵;当时的很多投资机构对于太阳能行业的投资一下子沸腾起来了。

  创业:碲化镉的薄膜太阳能机会

  本报记者见到吴奔,是在龙焱能源科技(杭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焱能源”)杭州市下沙的工厂中。办公楼是簇新的,地方也较为宽敞,比他们2008年创业起步时旧仓库改建的办公室楼条件好了很多。

  在此之前,前序谈话中的两位麦肯锡员工,已先后离职。吴奔去了联想集团任总裁杨元庆的助理,邱浩则自己创业。

  2007年末,吴选之退休,吴奔很快从联想集团离职,开始一起创业做薄膜太阳能。父子俩能拿出的积蓄约为100万美元,这点钱离他们心目中的启动资金有差距,于是吴奔找到了在晨兴创投工作的邱浩。当时龙焱能源尚未成立,但晨兴创投几乎是了解父子俩和他们的方案后,就决定要投资——这也是吴氏父子创业拿到的第一笔风险投资。

  君联资本(原联想投资)投资龙焱的起源,则源于联想集团总裁杨元庆。当杨元庆获知吴奔的创业计划后,向当时的联想投资推荐了吴奔。

  “杨元庆背书”、“碲化镉太阳能”两个关键词,让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李家庆和王俊峰一起去见了吴选之父子。

  君联资本和吴选之父子几乎是一拍即合。李家庆告诉记者:“那时我们投的林洋新能源已经上市。我们投过多晶硅太阳能,发现其壁垒不高,很快就竞争激烈;我们又看好太阳能技术,所以想投产业链较短、有自主技术的太阳能企业。碲化镉太阳能有第一太阳能(First Solar,FSLR。NASDAQ)这个成功案例,可以说吴奔不过是把第一太阳能做过的事,在中国再做一遍。”

  2008年5月,吴选之父子拿着晨兴创投的100万美元、联想投资的50万美元和自己的100万美元积蓄,成立了龙焱能源。

  2008年时点上的中国光伏行业,可以说是“炙手可热”。无数中国企业杀入这一行业,且主要集中在多晶硅电池和组件生产这一块。在金融危机之前,多晶硅现货单价飙至每公斤300美元以上,最高到400美元。而到2012年2月,多晶硅现货价为每公斤30美元左右,在这一价格下,各大光伏企业卖电池组件时,可以报出每瓦5-6元人民币的单价——此价格下,在中国,下游的电站发电的成本,终于能与上网电价持平。

  在2008年的时点上,一些业内人士和风投人士意识到,多晶硅价格如此高,太阳能发电成本过高,于是开始寻找替代产品——即薄膜太阳能技术。

  同年6月,赛维LDK(LDK.NYSE)砸巨资启动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此后,无锡尚德也公开表示,秘密研制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生产线。

  行业前景如此看好之际,龙焱能源在2008年末就拿到了第二轮融资,为北极光创投和君联资本领投,金额约为800万美元。

  而根据记者从投中集团拿到的数据显示,在2008、2009、2011年间,先后有数起VC,PE机构针对薄膜太阳能行业的专门投资,涉及的金额整体并不高,且投资阶段大多为早期。(详见图表)

  龙焱机会: 中国版First Solar胜算几何?

  生产线挑战:产品是否真正做到稳定成熟?

  2008年公司成立后,吴选之父子在杭州选了一个摩托罗拉废旧的仓库,改建为实验室和办公楼。

  在这个实验室里,吴选之和他的团队开始生产指甲盖一般大小的“薄膜电池”。所谓薄膜电池,即在一块普通玻璃上,“镀”上多层非常薄的材料(其厚度以微米计),其中最为关键的用来吸收太阳光的就是碲化镉,这些材料是在高温真空的密闭环境下,以薄膜的形式沉积到玻璃衬底上。

  从实验线上开始,做面积约为1cm2的小电池,都是为了试验出最好的材料和工艺。

  衡量“最好”的标准很简单,最开始是看做出来的电池,转换率高不高,电池的转换率越高,那么吸收同样的太阳能,其输出功率就越高;后期还要考虑,转换率是否能重复而且稳定。这好比一个学生,试各种办法努力读书,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考试考90分以上,而且最好每次都是90分以上。

  吴奔告诉记者,做薄膜电池,需要的材料量不大,但对纯度要求非常高,要达到5个9(即99.99999%)。“我们在选材料时,主要不是看5个9,因为这个要求大家都做得到,而且很容易检测,我们最关心的是,那剩下的1个1是什么。会有厂家前后送来的两批货中,剩下的1个1不同,而这点不同,就会影响转换率。这个我们只能去跟供应商沟通,这种杂质是否可以去掉;如果供应商实在没法去掉,我们又找不到合适的材料,那只能我们去改自己的工艺。”

  吴奔补充道:“我们在选定材料后,往往会以选定的那一批材料作为标准,供应商以后送来的材料,不论是5个9,还是那1个1的杂质,都必须和这批材料一致。”

  吴选之父子对材料这种近乎偏执的要求,是为了确保质量稳定。在吴奔看来,质量稳定说白了就是“可重复性”,也就是说如果你生产第10片电池,第100片、第10000片,都是生产第1片电池的简单重复,那么做出来的产品自然就是一样的。而要做到“简单重复”,就必须保证原材料质量稳定、生产工艺可重复性好、生产设备稳定、尽量减少人工误操作——所以要在试验过程中,就确定什么材料和工艺是最好的,并固定下来作为标准。

  在这种严谨的态度下,吴选之从在实验线上研发,到转为在中试线(介于实验线与生产线之间)上生产,再转为在生产线上生产;从生产指甲盖大小的“薄膜电池”,到做36平方厘米的,再到做137平方厘米的小型组件,最后到做出0.72平方米的标准组件;从一次做几片,到实现量产,且转换率最终稳定在11%以上,仅比第一太阳能略低。这一过程用了整整四年。

  时至今日,吴奔仍认为“我们还不算实现了真正的量产。要在我的产能内,我想生产多少片,就生产多少片,才叫量产。”

  但事实上,记者此前采访多位投资人,大家普遍对于薄膜太阳能行业的担忧,都在量产环节:实验室被证明成功了的小面积薄膜电板,在大规模、大面积之后,是否真正能做到同等稳定?要知道,一个极为细小的环节,都可能会导致运营的效果。

  一位专注太阳能领域的投资人也向记者表示,至今为止,他尚未见到国内有一家在大面积量产之后且产品真正运营过硬的薄膜太阳能企业。“一切都还在尝试之中”。

  成本与质量如何平衡?

  从一开始,吴选之父子就有清晰的做低成本太阳能的意识,因为他们认为“一个寄希望于政府补贴的行业,是没有前途的。”只有光伏发电像火电一样便宜时,太阳能发电才会有广泛的市场。

  这并非所有试图做薄膜太阳能的人的共识。2008年金融危机前,多晶硅像白银一样昂贵,故太阳能电池价格非常高,正是在此背景下,薄膜太阳能电池作为多晶硅的替代品应运而生,所以某种程度上,它只要大幅比多晶硅便宜即可。

  而第一太阳能在降低成本方面的举措,更让他们有了强烈的忧患意识。第一太阳能一直是吴选之父子心目中的标杆,他们的目标便是:做出比第一太阳能转换率更高、成本更低的薄膜电池。

  2009年6月,第一太阳能在拉斯维加斯建成一个10兆瓦的电站,这个电站的发电成本为一度电7.5美分,换言之这相当于一度电不到人民币五毛钱,在中国都已经非常接近上网电价了。

  吴奔解释:“拉斯维加斯地处沙漠,日照特别充足,所以这里做太阳能发电有优势。同样的产品,拿去别的地方,由于日照差一些,发电成本会高一些,但控制在每度电1块钱没问题。”

  所以对于吴奔来说,找到“最好的材料和工艺”,还有一个前提条件是,材料得便宜。

  为了控制成本,龙焱能源的设备是国产的,材料基本是国产的;有些关键设备,干脆是吴选之和员工一起设计,再找厂家生产出来。这样的设备开始的造价不一定很低,但当龙焱能源要扩充产能时,其成本优势必然凸显出来。

  吴奔脑子里随时都有一本账:“我们三轮一共融了2000多万美元,到现在没用完,建成了一个2万多平方米的厂房和一条30MW的生产线,那么,我们的设备和厂房折旧会比第一太阳能低。我们的材料、人工肯定比他们便宜。反正,我们的电池会比第一太阳能便宜。”

  这是一开始就“取法其上”的好处。过去四年的光伏行业变幻莫测,先是跌入低谷,然后有复苏之势,多家厂商大干快上扩张产能,这都带来同一个结果就是:多晶硅的价格大幅下跌,电池价格大幅下跌,现在电池的价格,不到峰值时的1/10。一家薄膜太阳能厂家,如果2008年、2009年成立,以那时的多晶硅电池价格为标准,目标是生产出比它们便宜的电池,那么到了今天,就算它们做到了,也还是会因为成本太高,而从生产之日开始就亏损。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也反复问及了碲化镉对于环境是否造成污染的问题。吴氏父子向记者表示,相比多晶硅,碲化镉技术产生的薄膜太阳能,在制造过程中造成的实际污染很小,且在工厂设立之初,他们就如第一太阳能公司一样,设置了循环利用系统,避免再次污染。

  但无论如何,对于薄膜太阳能企业来说,量产依然是大挑战。在接受记者采访中,无论是吴选之父子,还是投资方邱浩、李家庆,都表示对龙焱能源实现真正的量产都并不担忧,因为现在的试生产下的产品,可以做到高转换率高良品率;对短期的市场,也不担忧。李家庆指出:“第一太阳能的产能有2GW,而且一直供不应求,我们现在就30MW的产能,就算作为第一太阳能的替代和补充,也能轻松卖出去。”

  但中长期的市场如何呢?当龙焱能源要大幅扩张产能时,它就不仅仅是跟第一太阳能竞争,也不仅仅是要跟国内其他在薄膜太阳能领域创业的企业竞争,而要跟所有光伏企业竞争,这其中包括已经上市了的多晶硅电池厂商,这是一个明显过剩的行业。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四届中国高比例风光新能源电力 发展研讨会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