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风电、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日芯光伏专访:让CPV“飞入寻常百姓家”

   2011-05-23 Solarzoom32540
核心提示:日芯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是由三安光电控股、联手美国半导体制造厂商Emcore创立的合资公司。日芯光伏垂直整合了集设计、研发、生产、

日芯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是由三安光电控股、联手美国半导体制造厂商Emcore创立的合资公司。日芯光伏垂直整合了集设计、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及分销地面太阳能应用 CPV组件和系统的全产业链,其批量生产的高性能三结太阳电池芯片光电转换效率高达41%,跻身世界一流。日前,Solarzoom记者采访了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林志东先生,听他畅谈早年三安光电涉足CPV领域的初衷和为了实现规模量产所付出的种种努力,也了解到此前仅囿于空间探索应用的CPV是如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

林志东:日芯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原三安光电太阳能事业中心)常务副总经理林志东先生


记者:在聚光发电系统方面,贵公司从2006年的小型试验系统试制开始到去年成功推出第3代16.2kW系统,进展迅速。能否介绍投入这个项目的初衷?毕竟当时这一领域远不如现在这样热门。

林志东:
其实最早的时候,我们集团董事会已经看到这种新技术的潜在竞争力,比如可能实现的较高转换效率、将来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的空间,等等。何况我们对于这个领域并非完全陌生,早在2002年三安就已生产用于空间探索的卫星电池--这一块本来就是聚光产业整个上游环节中投资额度最大的一环。当然,整个CPV项目的攻关是2006年开始介入的,包括电池片生产出来后要制成模组,需配置光学机械散热,等等.
  
记者:换句话说,CPV项目正是三安集团旗下非常不错的一个产品延伸,可以充分利用既有资源?

林志东
:是的。三安光电的一块主要业务就是LED外延片和芯片,因此相关上游电池片设备的投入对于我们来说完全不成为障碍。鉴于最核心的电池技术已有了充分积累,时至今日,我们可以在这个领域"厚积薄发",日芯光伏目前在CPV项目上取得的进展,也验证了集团决策层的眼光是精准的。

可以说,让这一用于航天领域的"高贵"技术也能造福更广泛的大众,也是我们怀揣的梦想。我们相信,CPV技术作为太阳能应用技术中最为绿色环保的技术,加之其能源回收期短的种种优势,应用前景非常值得期待。为此,我们将更为积极地推广CPV的产品应用,将其全面推向商业化。

记者:听下来总体进展蛮顺利的。在具体的项目运作中主要精力投入在哪些方面?

林志东:
概括而言,我们的工作重点就是不断地采用创新技术去改进设计,从而实现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亦能提高可靠性和品质。比如这几年在下游应用--电池的封装、模组制作方面,我们就做了很多具体工作,从2006年到现在,这方面的工作量基本占到整体的一半以上。

还有一项主要工作就是供应链的整合,CPV发展初期的很多供应商是非标生产模式,这往往会导致要么价格非常贵要么供应链薄弱,无法产业化,正因为此,我们逐步从产品设计入手,加大培养供应商的力度。而我们在淮南新建的设施,就是按照往产业化发展的产能来规划的,还将全面借助自动化生产来提高产品制造能力。

记者:也就是说,从此前聚焦于产品设计到有针对性地培育供应商,以及从去年开始全面加速生产制造产能。那么,这当中有没碰到感觉比较大的困难?

林志东
:如果说最大的困难,其实是客户对这种技术的了解和认知偏慢,也有人对CPV的应用还停留在数年前的印象,比如是不是会很贵?可靠性也不见得好吧?对此,我们觉得有点苦恼。近几年来在CPV领域,业界里也有很多同行企业在投入,这佐证了这一新技术的魅力所在。我们希望和这些企业一起努力,让大家更快地接受CPV。

举个例子,普遍被大家误解的所谓成本昂贵,其实我们日芯光伏在青海电站的交钥匙项目(从设计施工到调试安装并网),已经做到25元/W,这还只是2代的产品,如果采用我们的3代产品的话,成本还能更低。所以我们很想能扭转这种关于成本的误解。为什么我们要不断努力以实施商业化?就是要通过量的扩大来实现合理的成本下降。同时,这种下降并不以牺牲品质为代价,我们对品质的稳步提升是胸有成竹的。只是,目前面临的最大瓶颈在于,不少客户对CPV技术还没有达成真正的了解。

记者:哈哈,其实我们采访日芯,也是因为CPV这一块近来比较热,大家也都希望能获得更透彻的理解。其实对于光伏设备的用户来说,现在太阳能利用技术百花齐放,确实难免显得眼花缭乱。

林志东:
是的,而且在国内,此前也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MW级示范项目,除了日芯光伏目前建成的一个1MW级项目,接下来我们还要做2MW的项目。因此,特别是瓦数比较小的项目,可能大家就很难从规模效应上去接受CPV系统的优势。但我们必定会想方设法让大家更多地了解我们的产品优势。

说到这里,我们在青海的电站还是比较开放式的,如果哪位有兴趣去现场深入了解,可以跟我们的市场部门报备一下,我们完全可以选定一段时间安排大家集体前往参观。

  

记者:对,确实需要这样的互动。我还想了解一下,日芯光伏作为三安控股、中美合资的公司,创立之初是从怎样的战略角度去选择美国合资方的,你们看重的是怎样的优势互补?

林志东:
我想最主要的还是理念、做事各方面来讲都能志同道合。美国EMCORE最早就是制造电池片的,10年前我们最早购入的一批设备就是这家公司出产的。和EMCORE的相处就像老朋友一样,比较知根知底,有了这样的基础才开始谈进一步的合作。我也注意到EMCORE在美国有非常好的产品设计和创新技术,但他们对于技术的商业化,特别是规模化生产方面的经验尚不足,而这却是我们的强项。比如近年来我们发展的第2代和第3代产品,产品理念已经很不错,美中不足是有些生产制造和工艺尚不适合规模生产,我们就会相应提出解决方案。这就是一种优势互补。

记者:相信在供应链和服务方面双方也有互补。

林志东:
当然。比如物料采购既有进口也有国产,我们认定国外产品才能满足品质要求的,就会通过美国合资方采购;在中国采购的,比如铝材等等就需要我们把关。而且在发展国外供应商的过程中,公司有美国合资的背景,信用度和理解程度很快就能竖立起来;反之同理,美国公司来中国找供应商也更便捷。

不仅如此,我们还考虑到服务质量能否让客户满意。譬如我在北美拿到一个电站的订单,售后服务就可以籍由EMCORE的平台更高效地完成。同样地,如果是在印度或中东拿到电站项目订单,就会选择由中国团队提供服务。也就是说,在供应链、服务、市场以及一些技术设计和规模化量产方面,我们都有很好的互补。此外,还有文化上的互补,我觉得也令双方获益良多。

记者:按照贵公司CPV项目的规划,要建成1000MW光伏系统及组件的年产规模,是怎样融入自动化生产的?是否会考虑国内采购以降低成本?

林志东:
模块自动化这个领域其实和汽车制造工业很相像,所以我们聘请的团队也是汽车制造业背景。现在我们可以按3分钟出一个模组来规划整条生产线的节拍,而如果是手工组装,1人需8小时才能完成,这个效率的差别显而易见。

国内采购方面,我们正在培育供应商,说实在的,感觉如果是牵涉到精度要求高和深加工能力的,很难在国内找到优质供应商。目前对供应商的培育主要是技术辅导层面,比如解释为什么这个零部件需要达到如此高的精度,怎样才能做到这个精度,我们甚至还会派驻厂工程师到供应商的工厂去办公半年或一年,期望能帮对方提升现场生产管理素养。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目前选用的关键光学器件还是靠进口,但与此同时,也已开始引导海外企业实施中国生产,比如为我们提供透镜的德国公司,今年8月份就能在厦门实现中国生产。通过我们企业的品牌优势和规模,吸引国外供应商来中国,更方便地为我们配套。

记者:看来,目前钣金、五金件和铝材这些能在国内采购,进一步的发展还需要持续培育供应商。至于关键设备,除了靠进口还在引导海外企业到中国设厂,从而提供品质有保证、成本也更优化的部件。

林志东:
正是这样,这也是为了全面提升日芯光伏的综合竞争实力。其实,最后还想说点题外话,我感觉国内取得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包括政府对光伏产业的导向也都很不错,只是,以业界整体竞争力来说还远远不够,包括深加工能力和整体的技术创新实力。

以聚光领域来说,作为上游产品衬底的锗,本来是中国储量占绝对优势的材料,但却往往只能做一些粗加工之后低价卖到国外,待对方的高科技企业做完深加工、制成锗衬底再返销到中国的时候,价格已不能同日而语。其实我觉得挺可惜的,但想想也能理解,毕竟我们国内的这个发展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最主要是要意识到并尽快地去改进。为什么我提到意识?其实国内很多研究所的技术都非常前沿,但有时却只是像花瓶一样摆在那,论文多过实际应用;相比之下,美国方面却更强调把技术尽快推向研制以实现工业化应用。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四届中国高比例风光新能源电力 发展研讨会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