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日前从工信部获悉,工信部将在年内根据工作部署展开工业节能专项监察活动,重点监察石化、化工、造纸等高耗能行业,并将覆盖超过5500家各行业企业。业内普遍认为,专项监察活动一方面能够切实推进节能环保、绿色发展等战略落地,加速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也将大大培育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并有望使整个产业规模迅速达到十万亿水平。
监察覆盖超5500家企业
《经济参考报》日前获悉,为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和《工业节能管理办法》,充分发挥节能监察的监督保障作用,持续提升工业能效和绿色发展水平,助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信部日前正式印发了《2018年工业节能监察重点工作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并将以此展开2018年工业节能监察工作。
据悉,根据《计划》,工信部将深入开展专项节能监察,推动重点行业、重点区域能效水平提升,突出抓好重点用能企业、重点用能设备的节能监管等工作,实施重大工业专项节能监察。其中包括:2017年违规企业整改落实情况专项监察;重点高耗能行业能耗专项监察,重点核查2017年石化、化工、造纸等行业重点用能企业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对2000多家乙烯、合成氨、电石、烧碱、尿素等石化化工企业,500多家独立焦化企业,3000多家造纸企业实现行业全覆盖节能监察;阶梯电价执行专项监察;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提升专项监察。
此外,工信部还将对电解铝企业能耗情况进行专项监察。重点监察2017年专项监察中发现能耗超标违规的钢铁、水泥、电解铝企业,日产2000吨以下具有熟料生产线的水泥企业,以及违规企业整改落实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计划》要求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和节能监察机构要规范工业节能监察工作程序和执法行为,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规用能行为,对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依法予以处罚。
同时,年内工信部还将开展资金使用情况专项审计,将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各地补助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要求各地工信主管部门和节能监察机构按照《工业节能监察体制机制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要求,梳理前期补助资金使用情况并于3月底前向工信部提交资金使用报告,并对往年下达任务中由于企业停产等原因未实施的监察任务开展补查,因企业关停等原因无法补查的,结余补助经费应用于本年度专项监察工作。
将促工业绿色转型发展
目前,我国对工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高度重视。据工信部介绍,随着近年来多项政策和措施出台,工业绿色转型正在不断加速。2012年到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分别下降29.5%和26.6%,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约10.7亿吨,规模以上工业累计节能约7亿吨标准煤。
2017年开始,我国为加快实施绿色制造工程,还持续加大节能、节水、节约资源投入,2017年利用绿色制造财政专项支持了225个重点项目,会同国家开发银行利用绿色信贷支持了454个重点项目,首次发布了433项绿色制造示范名单。同年,我国还加强了对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合成氨等重点高耗能行业节能监察,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制造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重点行业能效、水效、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
在各项工作的带动下,我国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等绿色制造产业也快速发展。据工信部介绍,2017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5.8万亿元,风电、光伏技术装备发展迅速,发电累计装机容量约2.7亿千瓦,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170万辆,绿色低碳产业规模正在不断壮大。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透露,2018年力争实现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4%、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同比下降4.5%等目标,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助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节能环保产业规模有望达十万亿
推进绿色转型,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已经成为各界共识。多数业内人士表示,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不但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环保问题,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本身也将成长为规模有望超过十万亿的重要产业。
“目前,我国环境治理力度前所未有,市场需求巨大,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秘书长易斌表示,未来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快速扩大,大气、水污染防治领域的传统市场将继续增长,土壤、固废等节能环保细分领域的市场空间正在加速释放,一些新兴领域治理需求带来的市场尚未得到充分开发。
此外,根据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纳入统计口径的1681家规模以上环保装备企业统计,2017年行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3680亿元,同比增长在9.6%左右,据此推算,2017年全行业年产值将达到6800亿元。
随着环保税、排污许可制等政策法规的不断加码,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市场空间未来还将持续扩大。据多个行业协会研究报告预测,2018年预计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将超过7万亿元,到2025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市场规模将有望突破十万亿大关。